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--植物基因工程论文

拟南芥及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及相关蛋白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略名词表第11-12页
1 引言第12-21页
    1.1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结构、分类和功能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结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分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功能第14页
    1.2 植物类受体胞质激酶的结构与功能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RLCK参与植物的抗病反应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RLCK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RLCK参与植物的抗逆反应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RLCK参与植物的自交不亲和反应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RLCK参与植物的信号转导第17页
    1.3 拟南芥和水稻中RLCK的分类和结构特征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背景与基因组测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背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测序第19-20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拟南芥类受体胞质激酶RBK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功能预测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及RLCK蛋白家族的鉴定与分析第20-21页
2 拟南芥类受体胞质激酶RBK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1-31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21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拟南芥RBK2蛋白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拟南芥RBK2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的预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拟南芥RBK2蛋白的进化关系分析及多重序列比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拟南芥RBK2蛋白的表达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拟南芥RBK2蛋白的相互作用预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基于基因共表达预测拟南芥RBK2蛋白的功能第22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RBK2蛋白的基本信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拟南芥RBK2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的预测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多重比对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拟南芥RBK2基因组织表达水平预测与亚细胞定位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RBK2相互作用蛋白的预测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基于基因共表达预测拟南芥RBK2蛋白的功能第28-29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9-31页
3.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1-37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检索与确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甘蓝型油菜RBK2基因结构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序列保守性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的同源进化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检索与确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甘蓝型油菜RBK2基因结构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序列保守性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甘蓝型油菜RBK2蛋白的同源进化分析第35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35-37页
4 甘蓝型油菜类受体胞质激酶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7-47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甘蓝型油菜类受体胞质激酶家族蛋白序列的检索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甘蓝型油菜类受体胞质激酶家族的进化分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甘蓝型油菜类受体胞质激酶家族的染色体分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甘蓝型油菜类受体胞质激酶家族基因及蛋白结构分析第38页
    4.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甘蓝型油菜RLCK家族蛋白序列的检索及筛选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甘蓝型油菜RLCK家族蛋白的进化分类和命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甘蓝型油菜RLCK的染色体定位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甘蓝型油菜RLCK的编码基因及蛋白结构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45-47页
5 结论与展望第47-4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47-4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4页
附录第54-72页
个人简历第72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青枯菌copSRABCD抗铜基因簇的功能研究
下一篇:水貂肠炎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