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6页 |
1.1 青枯菌的危害及分类 | 第13-17页 |
1.1.1 青枯菌及其引起的病害 | 第13页 |
1.1.2 青枯菌的病害循环 | 第13-14页 |
1.1.3 青枯菌传统分类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1.4 青枯菌的演化型分类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1.5 青枯菌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 细菌与铜抗性 | 第17-24页 |
1.2.1 铜的生理作用及毒性 | 第17页 |
1.2.2 含铜杀菌剂的发展历程 | 第17页 |
1.2.3 含铜杀菌剂的基本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2.4 植物细菌病害的铜防治 | 第18-19页 |
1.2.5 铜与重金属污染 | 第19页 |
1.2.6 铜抗性菌株的发现 | 第19-20页 |
1.2.7 细菌铜抗性分子机理 | 第20-22页 |
1.2.8 细菌抗铜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| 第22页 |
1.2.9 细菌铜抗性的应用 | 第22页 |
1.2.10 青枯菌铜抗性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3.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1.3.2 研究切入点 | 第24-25页 |
1.3.3 技术路线图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青枯菌群体的铜抗性表型差异与cop抗铜基因簇的群体分布 | 第26-36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6页 |
2.1.1 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2.1.2 试验用菌株及相关培养基 | 第26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2.1 青枯菌铜抗性表型差异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2.2 cop铜抗性基因簇在青枯菌群体中的分布检测 | 第27-28页 |
2.3 试验结果 | 第28-34页 |
2.3.1 供试菌株铜抗性水平测定结果 | 第28-32页 |
2.3.2 cop铜抗性基因簇在青枯菌群体中的分布检测结果 | 第32-34页 |
2.4 分析与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青枯菌copB、copC单基因生物学功能探索 | 第36-50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6-38页 |
3.1.1 试验所用菌株、质粒和培养条件 | 第36页 |
3.1.2 供试培养基 | 第36-38页 |
3.1.3 所用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38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8-44页 |
3.2.1 copB、copC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38-41页 |
3.2.2 copB、copC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| 第41-42页 |
3.2.3 copB、copC基因互补菌株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3.2.4 copB、copC基因缺失对青枯菌致病力影响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3.2.5 copB、copC基因基础生物学测定 | 第44页 |
3.3 试验结果 | 第44-49页 |
3.3.1 基因缺失菌株和互补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| 第44-45页 |
3.3.2 copB、copC单基因缺失对青枯菌致病力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3.3 copB、copC单基因基础生物学测定结果 | 第46-49页 |
3.4 分析与讨论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青枯菌copABCD基因簇生物学功能探索 | 第50-61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50-51页 |
4.1.1 试验所用菌株、质粒和培养条件 | 第50页 |
4.1.2 供试培养基 | 第50页 |
4.1.3 所用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50-51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51-56页 |
4.2.1 copABCD基因簇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51-53页 |
4.2.2 copABCD基因簇的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| 第53页 |
4.2.3 copABCD基因簇的互补菌株的构建 | 第53-54页 |
4.2.4 copABCD基因簇缺失对青枯菌致病力影响的测定 | 第54页 |
4.2.5 copABCD基因簇的基础生物学测定 | 第54-55页 |
4.2.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opABCD基因簇相关单基因的表达 | 第55-56页 |
4.3 试验结果 | 第56-60页 |
4.3.1 copABCD基因簇缺失突变株和互补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| 第56-57页 |
4.3.2 copABCD基因簇缺失对青枯菌致病力的影响 | 第57页 |
4.3.3 copABCD基因簇的基础生物学测定结果 | 第57-59页 |
4.3.4 copABCD基因簇相关单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 | 第59-60页 |
4.4 分析与讨论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七种杀菌剂对青枯菌4号小种Z-AQ-2 的抑菌活性测定研究 | 第61-69页 |
5.1 试验材料 | 第61页 |
5.1.1 供试杀菌剂 | 第61页 |
5.1.2 供试培养基及菌株 | 第61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61-63页 |
5.2.1 供试菌株的分离及PCR验证 | 第61页 |
5.2.2 供试药剂毒力测定 | 第61-62页 |
5.2.3 Colby法评价药剂混用效果 | 第62-63页 |
5.2.4 数据分析 | 第63页 |
5.3 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 | 第63-64页 |
5.3.1 不含铜杀菌剂之间抑菌活性比较 | 第63页 |
5.3.2 含铜杀菌剂之间抑菌活性比较 | 第63页 |
5.3.3 含铜与不含铜的杀菌剂之间的抑菌活性比较 | 第63-64页 |
5.4 Colby法对叶枯唑和氢氧化铜、叶枯唑和中生菌素以及中生菌素和氨基寡糖素的混用效果评价 | 第64-68页 |
5.4.1 叶枯唑与中生菌素混用组合对青枯菌的抑菌效果 | 第64-65页 |
5.4.2 叶枯唑与氢氧化铜混用组合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 | 第65-66页 |
5.4.3 氨基寡糖素与中生菌素混用组合对青枯菌的抑菌效果 | 第66-67页 |
5.4.4 7种杀菌剂实验室用量与田间用量比对结果 | 第67-68页 |
5.5 结论和讨论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 | 第69-70页 |
后续工作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