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行政法论文

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研究--基于保护未成年人视角的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1.2 选题意义与价值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价值第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1 文献分析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2 实证分析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3 比较研究法第17-18页
第二章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核心概念及必要性第18-24页
    2.1 核心概念之界定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网络不良信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网络不良信息治理的法律体系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网络不良信息的行政法规制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妨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误导未成年人价值观和道德观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第21页
    2.3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必要性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建设我国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规制网络行为与净化网络环境的必要手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保障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实现不良信息治理法律与政策有效对接第22-2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3-24页
第三章 域外网络不良信息立法规制评介第24-29页
    3.1 域外立法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3.2 立法内容方面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明确责任主体,细化法律责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清晰分级标准,有效分别管制第26-27页
    3.3 配套机制方面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行业自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技术管控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社会监督第27-2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四章 我国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文本现状第29-41页
    4.1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历史演进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起步阶段(1994-1999年)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成长阶段(2000-2002年)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发展阶段(2003-2008年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深入阶段(2009-至今)第31页
    4.2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宏观架构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立法的基本架构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立法体系的缺陷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立法规定过于琐碎、零散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立法与现实严重脱节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立法体系与政策体系之间衔接不够第34页
    4.3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微观审视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行政法规制的主要内容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行政主体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行政相对人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行政行为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行政法规制中的内容缺陷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多立法原则,少具体操作和程序性规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多整体管制,少未成年人专门保护规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不良信息认定标准和危害程度界定不一第39-4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0-41页
第五章 未成年人上网及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实践现状第41-52页
    5.1 调研设计与样本选择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调研设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问卷信效度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样本选择第43-44页
    5.2 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与安全状况调研情况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大多数未成年人呈现高频度互联网运用行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第46-47页
    5.3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更趋低龄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父母在子女上网时发挥的正面影响力较弱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未成年人遭遇不良信息更趋常态化第48-50页
    5.4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调研情况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行政立法内容普及力度不够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行政立法各项规定亟待完善第50-5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六章 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制的改革构想第52-59页
    6.1 建立科学完备的行政立法体系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明确指导思想第52-53页
    6.2 多方位健全行政立法内容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落实主体责任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细化相对人义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1 网络服务提供者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2 网络运营商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严控信息内容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1 监管与控制信息源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2 设立分级保护制度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规范行政行为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4.1 行政许可制度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4.2 行政处罚制度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4.3 行政指导制度第55-56页
    6.3 强化行政法规制的外部环境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形成良性互动的法律体系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实现法律与政策无缝对接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强化行业自律作为立法的有效补充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通过国际合作加大治理广度和深度第57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七章 结论第59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64-65页
附录:调查问卷第65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广西来宾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困境及对策研究
下一篇: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