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碳排放持续增长迅速 | 第12页 |
1.1.2 中国是碳排放大国 | 第12-13页 |
1.1.3 中国面临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 | 第13页 |
1.1.4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| 第13-14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现实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设计 | 第15-16页 |
1.4 数据来源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| 第19-26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1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2-26页 |
2.2.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| 第22页 |
2.2.2 碳排放达峰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.3 碳排放分配效率研究 | 第23页 |
2.2.4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四大区域发展现状与碳排放特征分析 | 第26-34页 |
3.1 经济发展 | 第26-27页 |
3.1.1 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规模 | 第26页 |
3.1.2 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| 第26-27页 |
3.2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| 第27-29页 |
3.3 碳排放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3.1 二氧化碳排放 | 第29-30页 |
3.3.2 碳强度 | 第30页 |
3.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国内和国际比较 | 第30-32页 |
3.4.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四大区域间比较 | 第30-31页 |
3.4.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国际比较 | 第31-32页 |
3.5 重点减排省市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四大区域碳排放未来发展情景分析及最优达峰路径研究 | 第34-54页 |
4.1 情景设计 | 第34-41页 |
4.1.1 方法介绍 | 第34-35页 |
4.1.2 经济发展情景设计 | 第35-37页 |
4.1.3 能源强度情景设计 | 第37-39页 |
4.1.4 能源结构发展情景设计 | 第39-41页 |
4.2 达峰情景 | 第41-43页 |
4.3 达峰情景的分配效率和潜在产出能力 | 第43-46页 |
4.3.1 方法介绍 | 第43-44页 |
4.3.2 达峰情景的分配效率和潜在产出能力 | 第44-46页 |
4.4 最优达峰情景特征分析 | 第46-54页 |
4.4.1 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 | 第47-48页 |
4.4.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 | 第48-49页 |
4.4.3 碳强度下降幅度 | 第49-50页 |
4.4.4 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收敛性分析 | 第50-54页 |
第五章 基于广义迪氏指数的四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| 第54-60页 |
5.1 方法介绍-广义迪氏指数分解(GDIM) | 第54-56页 |
5.2 基于历史和未来的四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| 第56-60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及展望 | 第60-6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61-62页 |
6.3 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攻读学问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6-7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