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--内燃机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理论论文

基于ANSYS和ADAMS仿真的非对称机体振动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9-13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1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1-13页
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与多体动力学理论第13-21页
    2.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第13页
    2.2 多自由度系统实模态分析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无阻尼系统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特征矢量正交性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模态坐标系中的自由响应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物理坐标系中的自由响应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频响函数第16-17页
    2.3 有限元分析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2.4 多体动力学介绍第18-19页
    2.5 ADAMS柔性体理论第19页
    2.6 ANSYS和ADAMS联合仿真第19-21页
3 内燃机虚拟样机建模过程第21-32页
    3.1 发动机三维模型的建立第21页
    3.2 机体和曲轴模态中性文件的建立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机体的MNF中性文件的制作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曲轴的MNF中性文件的制作第23-24页
    3.3 刚柔混合虚拟样机的建立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简要的建立过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虚拟样机载荷和约束的处理第24-32页
4 内燃机激励力分析第32-44页
    4.1 气缸气体压力第32页
    4.2 曲柄连杆机构惯性激励力第32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往复惯性力和旋转惯性力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往复惯性力矩和旋转惯性力矩第35-40页
    4.3 倾覆力矩不平衡的简谐分量第40-42页
    4.4 活塞侧向力第42页
    4.5 实际激励力的不平衡性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实际激励力的不平衡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应避免的激励频率第43-44页
5 底座约束位置对非对称机体振动的影响第44-62页
    5.1 分析的主要步骤第44页
    5.2 支撑位置的布置第44-46页
    5.3 测点的选取第46页
    5.4 机体模态分析第46页
    5.5 三方案振动模拟的结果及分析第46-55页
    5.6 约束位置的改变改善振动情况的原因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模态振型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方案一与方案三的模态振型对比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5.7 结论第61-62页
6 机体凹槽结构对机体振动的影响第62-68页
    6.1 “振动阻断”第62页
    6.2 机体凹槽对机体振动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6.3 仿真及结果第63页
    6.4 凹槽使圆杆振动降低的现象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该部分研究的主要工作流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圆杆建模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仿真结果第66-67页
    6.5 结论第67-68页
7 机体强度分析第68-80页
    7.1 机体强度分析的建立过程第68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机体实体模型的处理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机体网格划分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机体边界条件的处理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机体变形、应力、应变云图第76-78页
    7.2 机体强度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机体强度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机体强度校核第79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8 结论第80-81页
    8.1 主要研究成果第80页
    8.2 研究展望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3页
致谢第83-8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4-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平管降膜流动与双相变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
下一篇:含不凝气的竖直管内蒸汽冷凝数值模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