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海藻糖的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1.1 海藻糖的结构与功能 | 第11-12页 |
1.1.2 海藻糖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1.1.3 海藻糖的生产方法 | 第13页 |
1.2 海藻糖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TPS-TPP途径 | 第13-14页 |
1.2.2 MTSase-MTHase途径 | 第14页 |
1.2.3 Tres途径 | 第14页 |
1.2.4 TreP途径 | 第14-15页 |
1.2.5 TreT途径 | 第15页 |
1.3 MTSase、MTHase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1 酶的来源与性质 | 第15-16页 |
1.3.2 双酶的作用机理 | 第16-17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 融合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| 第18-21页 |
1.4.1 融合酶技术的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4.2 连接肽的分类 | 第19-20页 |
1.4.3 融合酶技术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目的基因mtsase和mthase的获取 | 第22-34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22-24页 |
2.2.1 菌株和质粒 | 第22页 |
2.2.2 仪器和设备 | 第22-23页 |
2.2.3 试剂和药品 | 第23页 |
2.2.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.1 菌种发酵验证 | 第24页 |
2.3.2 基因组DNA的获取 | 第24-25页 |
2.3.3 引物的设计 | 第25页 |
2.3.4 基因的克隆 | 第25页 |
2.3.5 重组质粒的连接与转化 | 第25-26页 |
2.3.6 阳性重组子的鉴定 | 第26页 |
2.3.7 MTSase、MTHase基因序列的获取 | 第26-27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目的 | 第27-32页 |
2.4.1 菌种发酵结果验证 | 第27-28页 |
2.4.2 基因获取流程图 | 第28-29页 |
2.4.3 DNA的获取 | 第29页 |
2.4.4 基因的获取 | 第29-31页 |
2.4.5 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| 第31-32页 |
2.4.6 MTSase, MTHase基因序列对比分析 | 第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MTSase和MTHase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| 第34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34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34-35页 |
3.2.1 菌种和质粒 | 第34页 |
3.2.2 仪器和设备 | 第34页 |
3.2.3 试剂和药品 | 第34页 |
3.2.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| 第34-35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5-38页 |
3.3.1 质粒的提取 | 第35页 |
3.3.2 引物的设计 | 第35页 |
3.3.3 目的基因的克隆 | 第35-36页 |
3.3.4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转化 | 第36-37页 |
3.3.5 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| 第37页 |
3.3.6 工程菌的诱导表达及酶活检测 | 第37-38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3页 |
3.4.1 目的基因的获取 | 第38-39页 |
3.4.2 质粒PET-22b的酶切与转化 | 第39页 |
3.4.3 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| 第39-40页 |
3.4.4 MTSase、MTHase蛋白结构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.5 重组菌株的诱导表达及活性测定 | 第41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MTSase和MTHase融合酶的构建及表达 | 第45-55页 |
4.1 引言 | 第45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4.2.1 菌种和质粒 | 第45页 |
4.2.2 主要仪器 | 第45页 |
4.2.3 试剂和药品 | 第45页 |
4.2.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| 第45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5-49页 |
4.3.1 引物的设计 | 第45-47页 |
4.3.2 质粒的提取 | 第47页 |
4.3.3 目的基因的获取 | 第47页 |
4.3.4 重组融合酶的构建及转化 | 第47-48页 |
4.3.5 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| 第48页 |
4.3.6 重组菌株的诱导表达和活性检测 | 第48-49页 |
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3页 |
4.4.1 重组融合酶质粒的构建流程 | 第49页 |
4.4.2 目的基因的获取 | 第49-50页 |
4.4.3 阳性重组子的检测 | 第50-51页 |
4.4.4 融合酶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 | 第51页 |
4.4.5 融合酶的SDS-PAGE分析及活性检测 | 第51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融合酶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| 第55-65页 |
5.1 引言 | 第55页 |
5.2 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5.2.1 菌种 | 第55页 |
5.2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55页 |
5.2.3 试剂和药品 | 第55页 |
5.2.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方法 | 第55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55-57页 |
5.3.1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优化 | 第55-56页 |
5.3.2 优化培养基对融合酶酶活力的影响 | 第56页 |
5.3.3 融合酶催化反应条件的研究 | 第56-57页 |
5.3.4 融合酶与双酶联用的对比分析 | 第57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3页 |
5.4.1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优化 | 第57-61页 |
5.4.2 优化培养基对融合酶酶活力的影响 | 第61页 |
5.4.3 融合酶催化反应条件的研究 | 第61-63页 |
5.4.4 融合酶与双酶联用的对比分析 | 第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