冻融循环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的影响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1.1 生物炭的定义和简介 | 第14页 |
1.1.2 生物炭在环境中的应用 | 第14-16页 |
1.1.3 生物炭的性质 | 第16-17页 |
1.2 生物炭在环境中的老化 | 第17-19页 |
1.3 冻土和冻融循环 | 第19-21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5 技术路线图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生物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| 第24-3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1.1 生物炭的收集和制备 | 第24页 |
2.1.2 生物炭的元素含量表征 | 第24页 |
2.1.3 生物炭的表面结构特性表征 | 第24-25页 |
2.1.4 生物炭的粒径表征 | 第25页 |
2.1.5 生物炭的傅里叶红外表征 | 第25-26页 |
2.1.6 生物炭的电子显微结构表征 | 第26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5页 |
2.2.1 生物炭的元素含量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2.2 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特征 | 第28-31页 |
2.2.3 生物炭的粒径特征 | 第31-32页 |
2.2.4 生物炭的红外特征 | 第32-34页 |
2.2.5 生物炭的微观形貌特征 | 第34-3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 | 第36-60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3.1.1 冻融循环实验 | 第36页 |
3.1.2 冻融后生物炭的元素含量表征 | 第36页 |
3.1.3 冻融后生物炭的表面结构特性表征 | 第36-37页 |
3.1.4 生物炭的电子显微结构表征 | 第37页 |
3.1.5 冻融后生物炭的粒径表征 | 第37页 |
3.1.6 冻融后生物炭的傅里叶红外表征 | 第37-38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7页 |
3.2.1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元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8-43页 |
3.2.2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表面结构特征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3.2.3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外观结构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2.4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粒径的影响 | 第48-54页 |
3.2.5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7-60页 |
第四章 冻融循环对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60-7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74页 |
4.1.1 实验试剂与设备 | 第60页 |
4.1.2 批量吸附实验 | 第60-61页 |
4.1.3 数据处理 | 第61页 |
4.1.4 结果与分析 | 第61-74页 |
4.2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76-78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76页 |
5.2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76-77页 |
5.3 研究展望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8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