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以及抗震设计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抗震设计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2 高层钢结构发展历程 | 第13-16页 |
1.2.1 高层钢结构体系及其它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1.2.3 超高层钢结构框架+防屈曲支撑体系 | 第15-16页 |
1.3 防屈曲支撑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1 国外的研究状态 | 第16-19页 |
1.3.2 国内的研究状态 | 第19-20页 |
1.4 钢结构+(BRB)防屈曲支撑的工程实例 | 第20-23页 |
1.4.1 上海世博中心 | 第20-21页 |
1.4.2 东方体育中心 | 第21-22页 |
1.4.3 天津高银117大厦 | 第22页 |
1.4.4 北京银泰中心主塔楼 | 第22-23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防屈曲支撑的基本原理及设计理论 | 第24-38页 |
2.1 基本组成及作用 | 第24页 |
2.2 技术要点与工作耗能原理 | 第24-26页 |
2.3 防屈曲支撑的相关参数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1 防屈曲支撑的等效刚度 | 第26-27页 |
2.3.2 等效阻尼比 | 第27-28页 |
2.3.3 芯材断面积的选取 | 第28页 |
2.3.4 约束刚度 | 第28-29页 |
2.4 防屈曲支撑界面形式、类型及布置原则 | 第29-31页 |
2.4.1 防屈曲支撑界面形式 | 第29页 |
2.4.2 防屈曲支撑类型 | 第29-30页 |
2.4.3 防屈曲支撑布置原则 | 第30-31页 |
2.5 支撑等效截面面积 | 第31-33页 |
2.5.1 支撑等效面积A_0与支撑等效面积A_e关系 | 第31-33页 |
2.6 支撑承载力 | 第33-34页 |
2.6.1 设计承载力 | 第33页 |
2.6.2 支撑的屈服承载力 | 第33-34页 |
2.6.3 极限承载力 | 第34页 |
2.7 支撑设计要求及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7.1 风载与小震下承载力要求 | 第34-35页 |
2.7.2 支撑外套筒抗弯刚度要求 | 第35页 |
2.8 防屈曲支撑的优点 | 第35-37页 |
2.8.1 与普通支撑的滞回曲线及抗震性能对比 | 第35-36页 |
2.8.2 承载力更高 | 第36页 |
2.8.3 延性与滞回性能好 | 第36页 |
2.8.4 保护主体结构 | 第36-37页 |
2.9 防屈曲支撑的缺点 | 第37页 |
2.10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超高层钢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 | 第38-55页 |
3.1 模态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1.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| 第38-39页 |
3.1.2 模态分析振型求解方法 | 第39页 |
3.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| 第39-41页 |
3.2.1 反应谱分析 | 第40页 |
3.2.2 反应谱分析的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2.3 反应谱分析的精确性 | 第41页 |
3.3 时程分析法 | 第41-49页 |
3.3.1 时程分析的基本方法 | 第42-44页 |
3.3.2 时程分析方法的作用 | 第44页 |
3.3.3 结构时程分析恢复力模型 | 第44-46页 |
3.3.4 地震波的选用 | 第46-48页 |
3.3.5 阻尼比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3.4 静力弹塑性(Push-over)分析方法 | 第49-54页 |
3.4.1 能力谱分析法 | 第50-53页 |
3.4.2 静力弹塑性(Push-over)的优缺点 | 第53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4章 钢框架+(BRB)防屈曲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55-94页 |
4.1 结构设计部分 | 第55-65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55-57页 |
4.1.2 结构的性能目标 | 第57页 |
4.1.3 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 | 第57-59页 |
4.1.4 支撑的布置形式 | 第59-63页 |
4.1.5 支撑的相关参数 | 第63-64页 |
4.1.6 阻尼比的确定 | 第64-65页 |
4.2 模态分析 | 第65-69页 |
4.2.1 无支撑原结构与两种不同布置形式的支撑结构振型对比 | 第65-67页 |
4.2.2 无支撑结构和第一种布置形式的普通支撑结构自振对比 | 第67-68页 |
4.2.3 两种不同布置形式的普通支撑结构自振周期对比 | 第68页 |
4.2.4 第二种布置形式的普通支撑结构和防屈曲支撑结构自振周期对比 | 第68-69页 |
4.3 反应谱分析 | 第69-72页 |
4.3.1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 | 第69-71页 |
4.3.2 水平力作用下楼层响应 | 第71-72页 |
4.4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 | 第72-81页 |
4.4.1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73-76页 |
4.4.2 无支撑结构与普通支撑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| 第76-79页 |
4.4.3 普通支撑结构与防屈曲支撑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| 第79-81页 |
4.5 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81-92页 |
4.5.1 定义防屈曲支撑结构模型及选波 | 第82-83页 |
4.5.2 普通支撑结构与防屈曲支撑结构弹塑性分析对比 | 第83-91页 |
4.5.3 防屈曲支撑耗能分析 | 第91-92页 |
4.5.4 结构减震性能分析 | 第9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5.1 结论 | 第94-95页 |
5.2 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 (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