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消能减震结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问题的提出 | 第13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消能减震结构的概念、技术原理及阻尼器分类 | 第15-24页 |
2.1 消能减震结构技术的概念、原理 | 第15-17页 |
2.1.1 消能减震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1.2 消能减震结构技术原理 | 第15-17页 |
2.2 位移相关型阻尼器 | 第17-23页 |
2.2.1 摩擦型阻尼器 | 第17-19页 |
2.2.2 金属阻尼器 | 第19-20页 |
2.2.3 屈曲约束支撑 | 第20-22页 |
2.2.4 低屈服点钢阻尼器应用的探讨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| 第24-57页 |
3.1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| 第24页 |
3.2 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模型 | 第24-34页 |
3.2.1 位移相关型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| 第25-29页 |
3.2.2 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和支撑组成的组合单元的恢复力模型 | 第29-32页 |
3.2.3 消能减震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| 第34-52页 |
3.3.1 反应谱理论 | 第34-43页 |
3.3.1.1 地震动反应的真谱与拟谱的探讨 | 第34-39页 |
3.3.1.2 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探讨 | 第39-41页 |
3.3.1.3 数值分析对比 | 第41-43页 |
3.3.2 阻尼器的等价线性化的探讨 | 第43-50页 |
3.3.2.1 能量法 | 第43-45页 |
3.3.2.2 等概率幅值平均值法 | 第45-46页 |
3.3.2.3 两种等价线性化方法的比较探讨 | 第46-50页 |
3.3.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地震作用效应 | 第50-52页 |
3.4 时程分析法 | 第52-55页 |
3.4.1 恢复力模型 | 第53-54页 |
3.4.2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| 第54-55页 |
3.4.3 数值积分方法 | 第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附加位移型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实用化设计方法 | 第57-68页 |
4.1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参数确定 | 第57-59页 |
4.2 消能减震结构减震效果评价的探讨和改进研究 | 第59-63页 |
4.2.1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| 第59-60页 |
4.2.2 绘制性能曲线的讨论 | 第60-62页 |
4.2.3 需求性能点确定方法的改进研究 | 第62-63页 |
4.3 阻尼器配置方法的改进研究 | 第63-65页 |
4.4 附加位移相关型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实用化设计方法 | 第65-6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算例分析 | 第68-94页 |
5.1 模型验证 | 第68-70页 |
5.2 地震波选取 | 第70-72页 |
5.3 绘制性能曲线 | 第72-75页 |
5.4 阻尼器设计参数的确定及分配 | 第75-77页 |
5.5 消能减震结构减震目标的验证 | 第77-84页 |
5.5.1 消能减震结构等效周期的验证 | 第77-78页 |
5.5.2 消能减震结构减震目标的验证 | 第78-80页 |
5.5.3 阻尼器附加等效阻尼比的验证 | 第80-84页 |
5.6 中震作用下阻尼器附加等效阻尼比的验证 | 第84-85页 |
5.7 大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85-93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结论 | 第94页 |
展望 | 第94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1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