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9页 |
1.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(VOCs)的概述 | 第12-18页 |
1.1.1 VOCs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1.1.2 VOCs的来源与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1.3 污染控制技术方法 | 第14-18页 |
1.2 等离子体概述 | 第18-24页 |
1.2.1 等离子体的定义 | 第18页 |
1.2.2 等离子体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1.2.3 介质阻挡放电 | 第19-22页 |
1.2.4 等离子体降解污染物的机理 | 第22-23页 |
1.2.5 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3 目标污染物简介 | 第24-27页 |
1.3.1 氯苯污染物的性质、来源及危害 | 第24-26页 |
1.3.2 氯苯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| 第26-27页 |
1.4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1.4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4.2 课题创新之处 | 第28页 |
1.4.3 课题来源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29-3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9-33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29-31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1.3 实验装置 | 第32-33页 |
2.2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33-37页 |
2.2.1 工艺参数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2.2 尾气测定分析方法 | 第34-37页 |
2.3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7-38页 |
2.3.1 二氧化锰的制备 | 第37页 |
2.3.2 Cu/Mn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介质阻挡放电对氯苯降解工艺参数研究 | 第38-48页 |
3.1 工艺参数对氯苯降解的研究 | 第38-43页 |
3.1.1 峰值电压对氯苯降解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1.2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氯苯降解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1.3 停留时间对氯苯降解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1.4 相对湿度对氯苯降解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 介质阻挡放电放电功率、能量密度和能量效率研究 | 第43-47页 |
3.2.1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过程中的放电功率 | 第43-45页 |
3.2.2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过程中的能量密度 | 第45页 |
3.2.3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过程中的能量效率 | 第45-4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的产物分析 | 第48-58页 |
4.1 介质阻挡放电中臭氧产生量 | 第48-49页 |
4.2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产物的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2.1 降解产物的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2.2 降解途径 | 第51-52页 |
4.3 介质阻挡放电产物的水溶性 | 第52-53页 |
4.4 介质阻挡放电产物的可生化性 | 第53-55页 |
4.5 介质阻挡放电产物的生物毒性 | 第55-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的调控 | 第58-72页 |
5.1 介质阻挡放电与催化剂协同研究 | 第58-66页 |
5.1.1 介质阻挡放电-催化耦合体系对氯苯去除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1.2 介质阻挡放电-催化耦合体系降解产物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1.3 介质阻挡放电-催化耦合体系臭氧产生 | 第60页 |
5.1.4 介质阻挡放电-催化耦合产物的生物可降解性 | 第60-63页 |
5.1.5 介质阻挡放电-催化耦合降解机理研究 | 第63-66页 |
5.2 载气的调控 | 第66-71页 |
5.2.1 N_2-DBD体系对氯苯去除率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2.2 N_2-DBD体系降解产物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2.3 N_2-DBD体系臭氧产生 | 第68-69页 |
5.2.4 N_2-DBD体系产物的水溶性、可生化性、生物毒性 | 第69-7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| 第72-75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2页 |
6.2 展望 | 第72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