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27页 |
1.1 2,3-丁二醇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1.1 2,3-丁二醇的性质 | 第13页 |
1.1.2 2,3-丁二醇的用途 | 第13-14页 |
1.2 乙偶姻的简介 | 第14-16页 |
1.2.1 乙偶姻的性质 | 第14-15页 |
1.2.2 乙偶姻的用途 | 第15-16页 |
1.2.3 生物法生产乙偶姻的概况 | 第16页 |
1.3 2,3-丁二醇合成代谢途径 | 第16-20页 |
1.3.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2,3-丁二醇菌株 | 第16-17页 |
1.3.2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2,3-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3.3 2,3-丁二醇的合成代谢途径 | 第19-20页 |
1.4 2,3-丁二醇的分解代谢途径 | 第20-21页 |
1.4.1 2,3-丁二醇代谢的意义 | 第20页 |
1.4.2 2,3-丁二醇循环是否存在 | 第20-21页 |
1.4.3 P.putida KT2440乙偶姻代谢基因簇 | 第21页 |
1.5 2,3-丁二醇脱氢酶的种类 | 第21-23页 |
1.5.1 NAD~+和NAD~+为辅因子的2,3-丁二醇脱氢酶 | 第21-22页 |
1.5.2 PQQ为辅因子的醇脱氢酶 | 第22-23页 |
1.6 P.putida HK5中2,3-丁二醇脱氢酶 | 第23-24页 |
1.7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简介 | 第24-25页 |
1.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中乙偶姻代谢基因簇中丁二醇脱氢酶研究 | 第27-53页 |
2.1 材料和方法 | 第27-37页 |
2.1.1 主要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1.3 主要菌株、质粒和引物 | 第29-30页 |
2.1.4 常用培养基和缓冲液 | 第30页 |
2.1.5 BDH的外源表达 | 第30-33页 |
2.1.6 (2R,3R)-2,3-丁二醇脱氢酶酶活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1.7 (2R,3R)-2,3-BDH的纯化 | 第34页 |
2.1.8 (2R,3R)-2,3-BDH酶学基本性质研究 | 第34-37页 |
2.2 结果分析 | 第37-50页 |
2.2.1 BDH在大肠杆菌中的外源表达 | 第37-40页 |
2.2.2 带组氨酸标签的(2R,3R)-2,3-BDH的纯化 | 第40页 |
2.2.3 (2R,3R)-2,3-BDH酶学基本性质研究 | 第40-5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3页 |
第三章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丁二醇分解代谢机制研究 | 第53-87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5-62页 |
3.1.1 主要仪器 | 第55页 |
3.1.2 主要试剂 | 第55页 |
3.1.3 主要菌株、质粒和引物 | 第55-56页 |
3.1.4 主要培养基 | 第56-57页 |
3.1.5 利用重组PCR构建敲除片段 | 第57-58页 |
3.1.6 敲除片段连接克隆载体pEASY-Blunt | 第58页 |
3.1.7 敲除片段连接敲除载体pK18mobsacB | 第58-59页 |
3.1.8 P.putida KT2440感受态的制备 | 第59-60页 |
3.1.9 将构建的敲除质粒电转入P.putida KT2440 | 第60页 |
3.1.10 单交换的筛选 | 第60-61页 |
3.1.11 P.putida野生型和敲除型的进行分子验证 | 第61-62页 |
3.1.12 七种敲除菌的生理验证 | 第62页 |
3.1.13 P.putida KT2440 WT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 | 第6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2-84页 |
3.2.1 pK18mobsaB-Δadh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62-65页 |
3.2.2 pK18mobsaB-△qedH818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65-66页 |
3.2.3 pK18mobsaB-ΔqedH823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66-68页 |
3.2.4 P.putida△adh的敲除 | 第68-70页 |
3.2.5 putida△qedH818的敲除 | 第70-71页 |
3.2.6 P.putida△qedH823的敲除 | 第71-72页 |
3.2.7 P.putida△adh△qedH818的敲除 | 第72-73页 |
3.2.8 P.putida△adh△qedH823的敲除 | 第73页 |
3.2.9 P.putida△qedH823△qedH818的敲除 | 第73-74页 |
3.2.10 P.putida△adhΔqedH823△qedH818的敲除 | 第74-75页 |
3.2.11 P.putida KT2440野生型和敲除型的进行分子验证 | 第75-76页 |
3.2.12 七种敲除菌的生长验证 | 第76-78页 |
3.2.13 P.putida KT2440 WT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78-81页 |
3.2.14 P.putida KT2440 WT中adh基因在AC代谢中功能猜测 | 第81-82页 |
3.2.15 P.putida KT2440中adh基因在三种手性纯丁二醇代谢的功能猜测 | 第82页 |
3.2.16 P.putida KT2440丁二醇分解代谢的机制的研究与猜想 | 第82-8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84-87页 |
第四章 Gluconobacter oxydans DSM 2003发酵生产乙偶姻的应用研究 | 第87-103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87-91页 |
4.1.1 主要仪器 | 第87-88页 |
4.1.2 主要试剂 | 第88页 |
4.1.3 主要菌株 | 第88页 |
4.1.4 主要培养基 | 第88页 |
4.1.5 G.oxydans DSM 2003具有用2,3-丁二醇生产乙偶姻的能力 | 第88-89页 |
4.1.6 G.oxydans DSM 2003手性催化2,3-丁二醇生产乙偶姻 | 第89页 |
4.1.7 G.oxydans DSM 2003组成型表达能使2,3-丁二醇氧化的酶 | 第89页 |
4.1.8 全细胞-DCPIP法测定膜结合2,3-丁二醇脱氢酶酶活 | 第89-90页 |
4.1.9 乙偶姻生产的最适pH研究 | 第90页 |
4.1.10 乙偶姻生产的最适温度研究 | 第90页 |
4.1.11 乙偶姻生产最适2,3-丁二醇底物浓度研究 | 第90-91页 |
4.1.12 G.oxydans DSM 2003生产乙偶姻的分批发酵实验 | 第91页 |
4.1.13 G.oxydans DSM 2003生产乙偶姻的补料分批发酵实验 | 第91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1-101页 |
4.2.1 G.oxydans DSM 2003能够将2,3-丁二醇不完全氧化生成乙偶姻 | 第91-92页 |
4.2.2 G.oxydans DSM 2003能利用三种构型的2,3-丁二醇 | 第92-93页 |
4.2.3 G.oxydans DSM 2003手性的催化2,3-丁二醇生产乙偶姻 | 第93-94页 |
4.2.4 G.oxydcms DSM 2003组成型表达能使2,3-丁二醇氧化的酶 | 第94-95页 |
4.2.5 乙偶姻生产的最适pH研究 | 第95-96页 |
4.2.6 乙偶姻生产的最适温度研究 | 第96-97页 |
4.2.7 乙偶姻生产最适2,3-丁二醇底物浓度研究 | 第97-98页 |
4.2.8 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分批发酵 | 第98-99页 |
4.2.9 补料分批 | 第99-10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附录 | 第103-107页 |
1. Trans5K DNA Marker | 第103页 |
2. 2,3-丁二醇、乙偶姻0~5 g/L的气相标准曲线 | 第103-104页 |
3. 丙酮酸钠1~10 mM液相标准曲线 | 第104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论文发表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