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论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1.3 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5-17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论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3.2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0-26页 |
2.1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2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3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变 | 第23-26页 |
第3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高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| 第26-30页 |
3.1.1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1.2 医药制造业发展概况 | 第27页 |
3.1.3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1.4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1.5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| 第29-30页 |
3.2 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| 第30-33页 |
3.2.1 产业规模 | 第30-31页 |
3.2.2 人力资源 | 第31-32页 |
3.2.3 经营效益 | 第32-33页 |
3.3 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识别及研究 | 第36-57页 |
4.1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识别模型与方法 | 第36-41页 |
4.1.1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识别方法辨析与选择 | 第36-37页 |
4.1.2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离散化 | 第37-39页 |
4.1.3 BP神经网络训练 | 第39-41页 |
4.2 高技术产业整体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3 五大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43-55页 |
4.3.1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3.2 医药制造业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3.3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.4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.5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生命周期识别与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.6 五大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判别结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策 | 第57-63页 |
5.1 高技术产业萌芽期对策 | 第57-58页 |
5.1.1 萌芽期人力资源对策 | 第57-58页 |
5.1.2 萌芽期经营发展对策 | 第58页 |
5.2 高技术产业成长期对策 | 第58-60页 |
5.2.1 成长期人力资源对策 | 第58-59页 |
5.2.2 成长期经营发展对策 | 第59-60页 |
5.3 高技术产业成熟期对策 | 第60-61页 |
5.3.1 成熟期人力资源对策 | 第60页 |
5.3.2 成熟期经营发展对策 | 第60-61页 |
5.4 高技术产业衰退期对策 | 第61-62页 |
5.4.1 衰退期人力资源对策 | 第61-62页 |
5.4.2 衰退期经营发展对策 | 第6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