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建设研究--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1 灾害多 | 第8页 |
1.1.2 山地城市环境脆弱 | 第8-9页 |
1.1.3 防灾公园建设不完善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21页 |
1.2.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 | 第13-21页 |
1.3 研究范围、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3.1 研究范围 | 第21-23页 |
1.3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3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框架 | 第23-2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24-26页 |
2 理论基础研究 | 第26-36页 |
2.1 相关概念阐述 | 第26-29页 |
2.1.1 山地城市 | 第26页 |
2.1.2 城市灾害 | 第26-27页 |
2.1.3 城市防灾 | 第27页 |
2.1.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| 第27-29页 |
2.1.5 城市防灾公园 | 第29页 |
2.2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防灾公园的差异 | 第29-32页 |
2.2.1 生态环境的差异 | 第30页 |
2.2.2 疏散体系的差异 | 第30-32页 |
2.2.3 用地形态的差异 | 第32页 |
2.3 城市防灾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差异 | 第32-33页 |
2.3.1 功能偏向的差异 | 第32-33页 |
2.3.2 布局容量的差异 | 第33页 |
2.3.3 设施建设的差异 | 第33页 |
2.4 山地城市城市防灾公园的特征 | 第33-35页 |
2.4.1 立地环境的适宜性 | 第33-34页 |
2.4.2 布局容量的合理性 | 第34页 |
2.4.3 应急设施的完善性 | 第34页 |
2.4.4 生态绿化的持续性 | 第34-35页 |
2.4.5 疏散道路的可达性 | 第35页 |
2.5 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重庆市主城区防灾公园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36-68页 |
3.1 研究区域应急避难场所概况 | 第36-40页 |
3.1.1 重庆市概况 | 第36页 |
3.1.2 重庆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| 第36-38页 |
3.1.3 重庆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| 第38-40页 |
3.2 调查说明 | 第40-41页 |
3.2.1 案例选择 | 第40页 |
3.2.2 调查方法 | 第40页 |
3.2.3 调查内容 | 第40-41页 |
3.3 案例调查与分析 | 第41-67页 |
3.3.1 花卉园 | 第41-48页 |
3.3.2 沙坪公园 | 第48-54页 |
3.3.3 龙头寺公园 | 第54-60页 |
3.3.4 碧津公园 | 第60-67页 |
3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4 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| 第68-80页 |
4.1 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68-70页 |
4.1.1 立地环境 | 第68页 |
4.1.2 布局容量 | 第68页 |
4.1.3 设施建设 | 第68-69页 |
4.1.4 绿化设计 | 第69页 |
4.1.5 可达性 | 第69-70页 |
4.2 解决对策与建议 | 第70-80页 |
4.2.1 立地环境策略 | 第70页 |
4.2.2 布局容量策略 | 第70-72页 |
4.2.3 设施建设策略 | 第72-75页 |
4.2.4 绿化设计策略 | 第75-76页 |
4.2.5 可达性策略 | 第76-80页 |
5 结论 | 第80-82页 |
5.1 结论 | 第80-81页 |
5.2 不足之处与展望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