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4-4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缘起 | 第14-20页 |
1.1.1 “文化线路”与“线性文化遗产”的重要价值 | 第14-15页 |
1.1.2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缺失 | 第15-16页 |
1.1.3 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 | 第16-18页 |
1.1.4 大遗址保护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| 第18-2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概念与对象确界定 | 第21-25页 |
1.3.1 研究概念 | 第21-24页 |
1.3.2 研究对象 | 第24-25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6页 |
1.4.1 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| 第25-29页 |
1.4.2 蜀道研究现状 | 第29-31页 |
1.4.3 历史城镇保护研究现状 | 第31-33页 |
1.4.4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保护研究现状 | 第33-36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36-37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37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37-40页 |
2 蜀道沿线历史资源梳理 | 第40-60页 |
2.1 蜀道概况 | 第40-43页 |
2.2 蜀道历史发展过程 | 第43-45页 |
2.2.1 秦汉三国时期 | 第43页 |
2.2.2 唐宋时期 | 第43页 |
2.2.3 明清时期 | 第43-44页 |
2.2.4 二十世纪 | 第44-45页 |
2.3 蜀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及特征 | 第45-56页 |
2.3.1 蜀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| 第45-55页 |
2.3.2 蜀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线性文化遗产特征 | 第55-56页 |
2.4 历史城镇在蜀道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56-58页 |
2.4.1 历史城镇促进蜀道的发展建设 | 第57页 |
2.4.2 历史城镇带动蜀道经济带的发展 | 第57-58页 |
2.5 小结 | 第58-60页 |
3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现状及问题研究 | 第60-96页 |
3.1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类型 | 第60-67页 |
3.1.1 按保护级别划分 | 第60-62页 |
3.1.2 按城市职能划分 | 第62-64页 |
3.1.3 按历史年代划分 | 第64页 |
3.1.4 按文化类型划分 | 第64-67页 |
3.2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| 第67-87页 |
3.2.1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现状特征 | 第67-73页 |
3.2.2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| 第73-86页 |
3.2.3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的线型联系 | 第86-87页 |
3.3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现状问题 | 第87-90页 |
3.3.1 城镇肌理遭到破坏 | 第87-88页 |
3.3.2 市政基础设施落后,环境恶化 | 第88-89页 |
3.3.3 不当及过度的商业开发 | 第89-90页 |
3.4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保护问题 | 第90-95页 |
3.4.1 保护存在片面性 | 第90-92页 |
3.4.2 保护缺乏整体性 | 第92-93页 |
3.4.3 保护不均衡 | 第93-95页 |
3.5 小结 | 第95-96页 |
4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价值及保护策略 | 第96-114页 |
4.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趋势 | 第96-98页 |
4.1.1 从被动到主动 | 第96-97页 |
4.1.2 从个体到整体 | 第97页 |
4.1.3 从物质到物质与非物质结合 | 第97页 |
4.1.4 从修护整治到持续监控 | 第97-98页 |
4.2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的价值 | 第98-100页 |
4.2.1 历史价值 | 第98页 |
4.2.2 科学价值 | 第98-99页 |
4.2.3 艺术价值 | 第99页 |
4.2.4 经济价值 | 第99-100页 |
4.2.5 社会价值 | 第100页 |
4.3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保护目标及保护原则 | 第100-103页 |
4.3.1 保护目标 | 第100-101页 |
4.3.2 保护原则 | 第101-103页 |
4.4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保护策略 | 第103-109页 |
4.4.1 动静结合 | 第103页 |
4.4.2 因地制宜 | 第103-104页 |
4.4.3 “三位一体”保护模式 | 第104-105页 |
4.4.4 “四维一体”保护模式 | 第105-107页 |
4.4.5 蜀道沿线历史城镇保护的实施方法 | 第107-109页 |
4.5 构建蜀道及其沿线历史城镇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体系 | 第109-113页 |
4.5.1 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体系概念 | 第109-111页 |
4.5.2 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| 第111页 |
4.5.3 蜀道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体系层次结构 | 第111-113页 |
4.6 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5 案例研究 | 第114-140页 |
5.1 案例研究(一)——汉中市 | 第114-129页 |
5.1.1 汉中市历史背景 | 第114-118页 |
5.1.2 汉中市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| 第118-123页 |
5.1.3 汉中市历史城镇保护存在的问题 | 第123-125页 |
5.1.4 汉中市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建议 | 第125-129页 |
5.2 案例研究(二)——青木川古镇 | 第129-139页 |
5.2.1 青木川古镇历史背景 | 第129-130页 |
5.2.2 青木川古镇历史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| 第130-134页 |
5.2.3 青木川古镇保护存在的问题 | 第134-137页 |
5.2.4 青木川古镇基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建议 | 第137-139页 |
5.3 小结 | 第139-14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40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40-141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41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50页 |
附录 | 第150页 |
A.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0页 |
B.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: | 第150页 |
C.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