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热工性能试验及节能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-5页
1 绪论第9-15页
    1.1 课题提出背景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提出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再生骨料混凝土热工性能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建筑节能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路线第14-15页
2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第15-31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15页
    2.2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来源第15-16页
    2.3 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第16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再生粗骨料的外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再生粗骨料的颗粒级配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再生粗骨料的含水率和吸水率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再生粗骨料的压碎指标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再生粗骨料的针、片状颗粒含量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再生粗骨料的密度和空隙率第22-25页
    2.4 再生细骨料的基本性能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再生细骨料的外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再生细骨料的颗粒级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再生细骨料的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再生细骨料的压碎指标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再生细骨料的密度和空隙率第28-3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3 建筑再生混凝土热工性能试验研究第31-61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1页
    3.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材料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器设备第34页
    3.3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设计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正交试验设计优点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因素水平及试验指标的确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正交试验方案表设计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配合比设计第36-39页
    3.4 试验内容及步骤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玻化微珠裹浆预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再生混凝土拌和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再生混凝土试件制作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再生混凝土试件养护第41页
    3.5 试验指标测试方法及原理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导热系数、蓄热系数测试方法及原理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3.6 数据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3.7 结果与讨论第4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再生混凝土正交试验结果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试验因素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试验因素对蓄热系数的影响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7.4 试验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5 最佳配合比第57-59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59-61页
4 建筑再生混凝土节能研究第61-73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61页
    4.2 DesignBuilder软件简介第61-62页
    4.3 重庆地区气候及气象条件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重庆地区气候条件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重庆地区气象条件第62-66页
    4.4 建筑模型及参数设置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建筑模型建立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建筑模型参数设置第68-69页
    4.5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5 结论与展望第73-75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3页
    5.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第73-75页
致谢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1页
附录第81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页
    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第81页
    C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地城市防灾公园建设研究--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
下一篇:三峡库区城镇冲沟地段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研究--以重庆巫山县龙潭沟片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