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柳矿井开采地表沉陷预测及影响分析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9-13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9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| 第16-26页 |
2.1 地形地貌 | 第16页 |
2.2 气象 | 第16-18页 |
2.3 地层、岩性 | 第18-21页 |
2.4 地质构造 | 第21-22页 |
2.5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2-24页 |
2.6 区域稳定性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上覆岩(土)层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6-33页 |
3.1 煤层顶板以上岩(土)层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6-30页 |
3.1.1 第四系松散覆盖层 | 第26页 |
3.1.2 新近系干河沟组地层 | 第26-27页 |
3.1.3 白垩系志丹群第二、第三组地层 | 第27页 |
3.1.4 白垩系志丹群第一组地层 | 第27-28页 |
3.1.5 中侏罗统地层 | 第28-30页 |
3.2 煤层顶板岩层工程地质特征 | 第30-33页 |
3.2.1 煤1-2层 | 第30页 |
3.2.2 煤2-2层 | 第30页 |
3.2.3 煤2-3层 | 第30-31页 |
3.2.4 煤3-2层 | 第31页 |
3.2.5 煤4层 | 第31-32页 |
3.2.6 煤5层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开采沉陷预测 | 第33-58页 |
4.1 开采引起的岩层、地表破坏形式 | 第33-37页 |
4.1.1 岩层移动 | 第33-36页 |
4.1.2 地表移动 | 第36-37页 |
4.2 地表沉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3 地表沉陷盆地的形成及其特征 | 第40-41页 |
4.4 预测方法及有关参数确定 | 第41-44页 |
4.4.1 预测原理 | 第41-42页 |
4.4.2 预测模式 | 第42-43页 |
4.4.3 有关参数确定 | 第43-44页 |
4.5 预测结果 | 第44-58页 |
4.5.1 下沉等值线 | 第44-47页 |
4.5.2 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| 第47-56页 |
4.5.3 预測结果可靠性评价及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58-60页 |
5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5.2 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