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意义与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1.4 论文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方案与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等效电路模型参数估计特点与方法 | 第19-35页 |
2.1 参数估计的基本特点 | 第19-23页 |
2.1.1 辨识的基本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1.2 估计算法的基本特点 | 第20-22页 |
2.1.3 模型的验证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 辨识的基础特点 | 第23-25页 |
2.2.1 随机过程的数学描述 | 第23-24页 |
2.2.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2.3 白噪声基本特点 | 第25页 |
2.3 系统的可辨识性判定 | 第25-28页 |
2.3.1 持续激励 | 第25-26页 |
2.3.2 激励信号对参数的要求 | 第26页 |
2.3.3 系统的可辨识与被辨识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4 最小二乘参数辨识 | 第28-32页 |
2.4.1 最小二乘法基本特点 | 第28-29页 |
2.4.2 最小二乘问题的算法 | 第29-30页 |
2.4.3 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的统计性质 | 第30-32页 |
2.5 THEVENIN模型 | 第32-34页 |
2.5.1 电路结构 | 第32页 |
2.5.2 等效电路的数学模型 | 第32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等效电路模型中M序列仿真研究 | 第35-52页 |
3.1 技术创新 | 第35页 |
3.2 伪随机信号产生 | 第35-45页 |
3.2.1 M序列的基本特点 | 第35-37页 |
3.2.2 M序列的性质 | 第37-38页 |
3.2.3 M序列仿真实现 | 第38-41页 |
3.2.4 M序列自相关函数和谱密度函数 | 第41-44页 |
3.2.5 M序列参数的选取准则 | 第44-45页 |
3.3 最小二乘一次完成算法的MATLAB仿真 | 第45-46页 |
3.4 动力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参数估计算法仿真研究 | 第46-50页 |
3.4.1 动力蓄电池仿真模型的选取 | 第46-47页 |
3.4.2 确定辨识激励 | 第47-49页 |
3.4.3 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及其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等效电路模型的辨识实验与数据处理 | 第52-77页 |
4.1 辨识实验设计 | 第52-54页 |
4.1.1 实验激励 | 第52-53页 |
4.1.2 极化时间 | 第53-54页 |
4.2 充电模型参数辨识实验方法 | 第54-58页 |
4.2.1 充电模型实验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2.2 充电模型试验结果 | 第55页 |
4.2.3 充电模型数据处理 | 第55-58页 |
4.3 放电模型参数辨识实验方法 | 第58-63页 |
4.3.1 放电模型实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4.3.2 放电模型试验结果 | 第59-60页 |
4.3.3 放电模型数据处理 | 第60-63页 |
4.4 模型仿真 | 第63-70页 |
4.4.1 仿真工况 | 第63-67页 |
4.4.2 模型仿真 | 第67-70页 |
4.5 实验验证 | 第70-76页 |
4.5.1 Thevenin放电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| 第70-73页 |
4.5.2 改进Thevenin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5.3 动力蓄电池SOC变化 | 第75-76页 |
4.5.4 结论 | 第7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80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77-78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