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选题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、创新和不足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创新和不足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持 | 第16-23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 | 第16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| 第16-17页 |
·人力资本 | 第17-18页 |
·公共产品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教育公平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选择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教育成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变迁及现状分析 | 第23-31页 |
·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变迁 | 第23-26页 |
·建国后的免费阶段(1949 年——1988 年) | 第23-24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试行阶段(1989 年——1993 年) | 第24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形成阶段(1993 年——1997 年) | 第24-25页 |
·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发展阶段(1997 年以后) | 第25-26页 |
·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比重不足 | 第26-27页 |
·个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上升趋势明显 | 第27-28页 |
·企业及社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较低 | 第28-29页 |
·缺乏有效的高校成本管理约束机制 | 第29页 |
·资助体系与勤工体系的薄弱 | 第29-30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缺乏有效合理的计算标准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云南省高校学费政策对城乡学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1-48页 |
·调查的目的及背景 | 第31-32页 |
·调查的目的 | 第31页 |
·调查的背景 | 第31-32页 |
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| 第32-33页 |
·云南省大学生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能力的调查分析 | 第33-41页 |
·家庭收入情况及收入分布 | 第33-37页 |
·家庭支出情况 | 第37-38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费用的构成分布 | 第38-39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费用的主要来源 | 第39页 |
·云南省大学生家庭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能力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云南省大学生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意愿的调查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态度及理解 | 第41-43页 |
·国家资助政策对大学生高等教育支付意愿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学费上涨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 | 第45-48页 |
·调查结论 | 第45-46页 |
·调查结论对家庭所产生的经济学效应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国际比较 | 第48-53页 |
·国外高校学费政策的演进与现状 | 第48-51页 |
·欧洲国家高校学费政策概况 | 第48-49页 |
·美国高校学费政策概况 | 第49-50页 |
·俄罗斯高校学费政策概况 | 第50-51页 |
·蒙古的高校学费政策概况 | 第51页 |
·国外高校学费政策的经验总结 | 第51-53页 |
第六章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分担机制的建议 | 第53-59页 |
·加强高校的成本管理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教育成本的预测与计划机制 | 第53页 |
·建立教育成本的控制与评估机制 | 第53-54页 |
·具体措施 | 第54页 |
·建立企业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 | 第54-55页 |
·完善科技合作机制与企业奖学金机制 | 第54-55页 |
·采取税收优惠的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对高校捐赠 | 第55页 |
·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属地化机制 | 第55-57页 |
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需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| 第55-56页 |
·高等教育的收益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| 第56页 |
·居民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| 第56-57页 |
·建立完善的国家资助体系和学勤工体系 | 第57-59页 |
·建立完善的国家资助体系 | 第57页 |
·建立完善的学生勤工资助体系 | 第57-59页 |
结束语 | 第59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