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道路建筑材料论文

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生态公路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-16页
2 建筑垃圾再生技术第16-25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6页
    2.2 我国建筑垃圾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建筑垃圾的数量与处置方式调查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建筑垃圾的成分第17-18页
    2.3 建筑房渣再生工艺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建筑垃圾破碎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外再生骨料生产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国内环保型再生骨料生产工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生产工艺对再审粗骨料品质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3 公路挡土墙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第25-59页
    3.1 试验用原材料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水泥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天然与再生细骨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再生粗骨料第26-28页
    3.2 再生粗骨料骨架—空隙级配设计方法研究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再生骨料骨架级配设计范围的确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算法进行再生骨料级配设计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采用贝雷法对骨架进行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3.3 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再生骨料密实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C20公路挡土墙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结果第38页
    3.4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第38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研究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冲刷性能研究第54-5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4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重力式生态挡土墙性能研究第59-73页
    4.1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重力式生态挡土墙设计方法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车辆荷载换算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动土压力计算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挡土墙验算第62-63页
    4.2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重力式生态挡土墙结构模型试验第63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相似理论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模型设计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加载系统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传感器元件的选用及布设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试验方案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试验结果第69-71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5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护坡砖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第73-82页
    5.1 护坡砖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试拌及配合比检验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件制作方法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护坡砖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验第73-75页
    5.2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护坡砖生产工艺及性能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护坡砖生产方法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护坡砖性能检测第78-81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81-82页
6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植生研究与工程应用实例第82-93页
    6.1 生态挡土墙植生研究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因素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种植媒介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植生试验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试验结果第85-87页
    6.2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护坡砖应用实例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工程概况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生态护坡施工方法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护坡砖应用效果第89-90页
    6.3 工程造价与经济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工程造价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社会效益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7 结论第93-95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93-94页
    7.2 主要创新点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100页
致谢第100-101页
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01-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及混合料性能研究
下一篇:高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汉译实践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