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本研究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1-12页 |
(一)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 | 第11页 |
(二)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1-12页 |
四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五、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(一)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(三)几点说明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小学问题学生的现状 | 第19-27页 |
一、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| 第19页 |
二、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| 第19-22页 |
(一)问题学生的性别状况 | 第19-20页 |
(二)问题学生家庭情况分析 | 第20-22页 |
三、问题学生的外在表现 | 第22-27页 |
第二章 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因素 | 第27-30页 |
一、家庭经济状况 | 第27页 |
二、家庭结构 | 第27-29页 |
三、家庭关系 | 第29页 |
四、家庭教育方式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| 第30-38页 |
一、转变家长思想观念,学习家庭教育技巧——开设“关注家教,快乐成长”系列讲座 | 第30页 |
二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,合理运用家庭经济——让孩子健康成长 | 第30-31页 |
三、多种措施并举,满足孩子情感需求——关注家庭结构影响 | 第31-32页 |
(一)满足其情感与归属的需求——给问题学生一个温暖的家 | 第31页 |
(二)开展活动,引导其融入集体生活 | 第31-32页 |
四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,设置合理期望值——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| 第32页 |
(一)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——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,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| 第32页 |
(二)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——立足现状,设立合理的期望值 | 第32页 |
五、开展家校合作,运用科学方法——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| 第32-34页 |
(一)家长正确的示范作用 | 第32-33页 |
(二)家校合作,保持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| 第33页 |
(三)授予其正确的交流方式 | 第33页 |
(四)满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——尊重生命规律,开展赏识教育 | 第33-34页 |
六、筛查重点家庭,一对一辅导 | 第34-38页 |
(一)刘某的转化个例 | 第34-36页 |
(二)臧某的转化个例 | 第36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