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虚假信息的概述 | 第9-14页 |
第一节 我国当前的虚假信息 | 第9-11页 |
一、虚假信息的法律定位 | 第9-10页 |
二、虚假信息传播的主体及动机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我国虚假信息传播的原因、现状 | 第11-14页 |
一、虚假信息传播的原因 | 第11-12页 |
二、我国虚假信息传播的现状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虚假信息类犯罪的立法问题 | 第14-24页 |
第一节 国内关于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类犯罪的立法现状 | 第14-21页 |
一、1997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 | 第14页 |
二、2001年《刑法修正案(三)》 | 第14-15页 |
三、2013年有关网络诽谤的解释 | 第15-19页 |
四、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关于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规制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国外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立法研究 | 第21-23页 |
一、美国针对网络信息立法现状 | 第21-22页 |
二、欧盟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规制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国外相关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认定 | 第24-37页 |
第一节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认定标准 | 第24-33页 |
一、“编造”、“传播”的认定 | 第24-27页 |
二、“故意”的认定 | 第27-28页 |
三、“虚假信息”的认定 | 第28-30页 |
四、“严重扰乱社会秩序”的认定 | 第30-31页 |
五、“造成严重后果”的认定 | 第31-32页 |
六、行为领域的认定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一般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区分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其他虚假信息类犯罪的区分 | 第34-37页 |
一、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分 | 第34-35页 |
二、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区分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立法规定的反思 | 第37-44页 |
第一节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立法背景 | 第37-39页 |
一、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| 第37-38页 |
二、刑法适用的必然要求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立法存在的不足 | 第39-41页 |
一、规制对象的范围过于限定 | 第39页 |
二、与其他虚假信息类犯罪界限不明确 | 第39-40页 |
三、虚假信息传播途径规制不明确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立法完善建议 | 第41-44页 |
一、立法完善建议 | 第41页 |
二、其他防范措施 | 第41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