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7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9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9-10页 |
1.4.1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9页 |
1.4.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9-10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5.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5.2 可行性分析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事实分析 | 第11-16页 |
1.1 P2P下载技术基本原理简介 | 第11-12页 |
1.1.1 P2P下载技术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1.2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的技术原理 | 第11-12页 |
1.2“快播”案简介及快播软件的技术特点 | 第12-14页 |
1.2.1“快播”案简介 | 第12-13页 |
1.2.2 快播软件的技术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3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的特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构成分析 | 第16-25页 |
2.1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客体要件 | 第16-17页 |
2.2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客观要件 | 第17-19页 |
2.2.1“传播”的传统理论解释 | 第17-18页 |
2.2.2 P2P下载技术传播行为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3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参与主体 | 第19-21页 |
2.3.1 网络服务商 | 第19-20页 |
2.3.2 网络用户 | 第20-21页 |
2.4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主观要件 | 第21-25页 |
2.4.1 P2P下载的故意 | 第21-22页 |
2.4.2 P2P下载的过失 | 第22页 |
2.4.3“牟利”目的的认定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刑法理论难题 | 第25-34页 |
3.1“技术中立论”与“中立的技术帮助论”是否成立 | 第25-27页 |
3.1.1 技术中立规则 | 第25-26页 |
3.1.2 中立的技术帮助论的适用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“主观故意”状态的如何判断 | 第27-29页 |
3.2.1 认识因素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2 意志因素分析 | 第29页 |
3.2.3“牟利”目的分析 | 第29页 |
3.3 P2P下载技术下的“传播”行为的如何界定 | 第29-32页 |
3.3.1“快播”案中的传播行为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.2 P2P下载技术下的传播行为能否以不作为方式构成 | 第30-32页 |
3.4 共同犯罪的适用问题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P2P下载技术传播淫秽物品犯罪刑法规制 | 第34-38页 |
4.1“共犯行为正犯化”模式的思考 | 第34-35页 |
4.1.1“共犯行为正犯化”模式的正当性分析 | 第34页 |
4.1.2“共犯行为正犯化”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2 量刑制度以罚金为主,合理适用自由刑 | 第35-36页 |
4.2.1 刑法谦抑性的要求 | 第35-36页 |
4.2.2 刑法体系均衡性考虑 | 第36页 |
4.3 对含有未成年人内容的犯罪立法改革 | 第36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