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6-19页 |
1.2.1 化学调控技术在我国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2.2 化学调控技术对棉花株型结构和熟性的影响 | 第17页 |
1.2.3 化学调控技术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2.4 新型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新型化学调控技术对棉花生理性状和熟性的影响 | 第20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2.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.2.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2.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2.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酶含量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2.2.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熟性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2.3 讨论 | 第27-28页 |
2.4 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不同化学调控浓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9-52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3.1.1 试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1.2 调查取样 | 第31-32页 |
3.1.3 统计分析 | 第3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9页 |
3.2.1 不同化控浓度对成铃结构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2.2 不同化控浓度对冠层PAR空间分布的影响 | 第35-43页 |
3.2.2.1 棉花群体冠层不同空间点PAR截获率的量化 | 第35-37页 |
3.2.2.2 棉花群体冠层不同空间剖面线PAR截获率的量化 | 第37-41页 |
3.2.2.3 棉花群体冠层不同空间区域PAR截获率的量化 | 第41-43页 |
3.2.3 不同化控浓度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3.2.4 不同化控浓度对棉花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3 讨论 | 第49-51页 |
3.4 结论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不同化学调控次数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52-6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3页 |
4.1.1 试验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1.2 调查取样 | 第53页 |
4.1.3 统计分析 | 第53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0页 |
4.2.1 不同化控次数对成铃结构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4.2.2 不同化控次数对冠层PAR空间分布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2.3 不同化控次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2.4 不同化控次数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3 讨论 | 第60-61页 |
4.4 结论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5.1 总结 | 第63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