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5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7页 |
1.1.2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高速电机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2.1 高速电机高频铜耗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1.2.2 高速电机高频铁耗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3 高速电机轴承损耗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.4 高速电机风摩损耗研究现状 | 第20页 |
1.2.5 高速电机温度场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高速感应电机损耗特性分析 | 第25-37页 |
2.1 高速感应电机高频铜耗特性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1.1 导体的趋肤效应 | 第25-26页 |
2.1.2 导体的邻近效应 | 第26-28页 |
2.1.3 高频铜耗的数值分析及绕组温度场计算 | 第28-29页 |
2.2 高速感应电机高频铁耗特性分析 | 第29-34页 |
2.2.1 涡流损耗数值计算 | 第29-31页 |
2.2.2 磁滞损耗数值计算 | 第31-32页 |
2.2.3 Bertotti铁耗分离模型计算 | 第32-34页 |
2.3 高速感应电机机械损耗特性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3.1 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损耗计算 | 第34页 |
2.3.2 转子风摩损耗计算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| 第37-51页 |
3.1 高速感应电机电磁场分析基础 | 第37-40页 |
3.1.1 麦克斯韦及矢量电磁位方程 | 第37-38页 |
3.1.2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及描述形式 | 第38-39页 |
3.1.3 电磁场的数值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 高速感应电机电磁场分析 | 第40-47页 |
3.2.1 高速感应电机电磁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3.2.2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电磁场有限元计算 | 第42-46页 |
3.2.3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性能联合仿真有限元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电磁损耗有限元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3.1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定转子铜耗有限元计算 | 第47-48页 |
3.3.2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定转子铁耗有限元计算 | 第48页 |
3.3.3 高速感应电机瞬态电磁损耗有限元分离计算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高速感应电机磁-热耦合温度场计算及优化设计 | 第51-69页 |
4.1 高速感应电机传热学基础 | 第51-56页 |
4.1.1 传热学基本定律 | 第51-53页 |
4.1.2 热源边界条件 | 第53-54页 |
4.1.3 散热系数的确定 | 第54-56页 |
4.2 高速感应电机温度场计算 | 第56-62页 |
4.2.1 基于磁-热耦合有限元法的角接触球轴承温度场计算 | 第56-57页 |
4.2.2 基于磁-热单向耦合有限元法的电机温度场计算 | 第57-59页 |
4.2.3 基于Motor-Cad等效热路法的电机温度场计算 | 第59-62页 |
4.3 基于热特性的高速感应电机转子优化设计 | 第62-67页 |
4.3.1 转子结构对转子损耗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3.2 转子开孔对转子温度场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4.3.3 转子开孔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高速感应电机温升实验研究 | 第69-77页 |
5.1 温升实验 | 第69-72页 |
5.1.1 高速感应电机实验样机介绍 | 第69页 |
5.1.2 高速感应电机温度测点布置 | 第69-70页 |
5.1.3 高速感应电机温升测试系统介绍 | 第70-72页 |
5.2 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| 第72-74页 |
5.2.1 温升实验方案 | 第72-73页 |
5.2.2 温升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对比 | 第73-74页 |
5.2.3 温升确定方法对比 | 第7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结论 | 第77页 |
6.2 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| 第85-87页 |
作者与导师简介 | 第87-89页 |
附录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