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研究意义及方法 | 第9页 |
二、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回顾 | 第9-12页 |
(一)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| 第10-11页 |
(三)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1-12页 |
第一部分 盈余管理概述 | 第12-25页 |
一、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| 第12-14页 |
二、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三、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| 第15-20页 |
(一)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| 第16-17页 |
(二) 从会计学角度分析 | 第17-20页 |
四、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 | 第20-25页 |
(一) 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0-21页 |
(二)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1-23页 |
(三) 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结果 | 第23-25页 |
第二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识别 | 第25-40页 |
一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及主要手段 | 第25-36页 |
(一)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 | 第25-26页 |
(二)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| 第26-36页 |
二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评价 | 第36-38页 |
(一) 适度的盈余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| 第36-37页 |
(二) 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的危害 | 第37-38页 |
三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| 第38-40页 |
(一) 关注审计报告和管理当局的说明 | 第38页 |
(二) 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| 第38页 |
(三) 关注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| 第38-39页 |
(四) 关注关联方交易 | 第39页 |
(五) 关注盈利与股利分配的对比 | 第39-40页 |
第三部分 防范过度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 | 第40-51页 |
一、企业内部的防范措施 | 第40-44页 |
(一) 优化股权结构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| 第40-41页 |
(二) 完善董事会制度,构建高效董事会机构 | 第41-42页 |
(三) 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链接互动机制 | 第42-43页 |
(四) 建立科学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 | 第43-44页 |
二、企业外部的防范措施 | 第44-51页 |
(一)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| 第44-46页 |
(二) 完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 | 第46-47页 |
(三) 加强和改善审计监督 | 第47页 |
(四) 加强证券市场机制的建设 | 第47-49页 |
(五) 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后记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