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刑事诉讼法论文

刑事搜查程序研究

摘要第4-5页
引言第10-11页
第一章 刑事搜查程序概述第11-22页
    一、刑事搜查的相关概念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刑事搜查的概念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搜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刑事搜查程序的概念第13页
    二、刑事搜查的特征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搜查主体的专门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搜查行为的强制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搜查任务的双重性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搜查程序的严格法定性第14-15页
    三、刑事搜查的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刑事搜查有利于发现和收集证据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刑事搜查有利于查获犯罪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刑事搜查对于其他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16页
    四、刑事搜查的分类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有证搜查与无证搜查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人身搜查、物品搜查与场所搜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白天搜查与夜间搜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公开搜查与秘密搜查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对犯罪嫌疑人的搜查与对案外第三人的搜查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强制搜查与同意搜查第18页
    五、刑事搜查程序的价值第18-19页
    六、刑事搜查的其它问题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搜查可能侵犯公民的哪些权利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搜查权的渊源有哪些第20-22页
第二章 外国刑事搜查程序的考察与比较第22-34页
    一、各主要国家刑事搜查程序的考察第22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英国的刑事搜查程序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美国的刑事搜查程序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法国的刑事搜查程序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德国刑事搜查程序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日本刑事搜查程序第29-31页
    二、各主要国家刑事搜查程序之比较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搜查原则以有证搜查为主,以无证搜查为例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搜查证需符合特定性的要求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有严格具体的搜查程序的规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注重对被搜查人权利的保障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规定了对违法搜查实行救济的原则第33-34页
第三章 我国刑事搜查程序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第34-41页
    一、我国关于刑事搜查程序的规定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搜查的主体和权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同时规定了有证搜查和无证搜查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搜查证的内容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搜查的程序第35-36页
    二、我国刑事搜查程序的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搜查权力配置不当,缺乏必要的司法审查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未对提请搜查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无证搜查的规定不全面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搜查证的描述缺乏必要的特定性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执行搜查时间的随意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搜查执行方式规定不完善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七) 违法搜查的司法救济不完善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(八) 我国刑事搜查程序的其他缺陷第40-41页
第四章 我国刑事搜查程序的完善第41-49页
    一、完善我国刑事搜查程序的必要性第41-43页
    二、完善我国刑事搜查程序的构想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建立搜查司法审查制度,确立搜查令状主义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明确规定搜查的实质条件,严格搜查的启动程序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增加无证搜查的种类,完善其适用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修改搜查证的内容,使其符合特定性要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搜查时间原则上要求为白天,以夜间搜查为例外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健全搜查监督机制,加强对搜查的制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七) 完善违法搜查救济机制,加强对公民的救济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(八) 我国刑事搜查程序其他应当完善之处第48-49页
结论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5页
致谢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深基坑施工控制研究
下一篇: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