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--脂肪族化合物(无环化合物)的生产论文--脂肪族醇(醇、羟基化合物)及其衍生物论文--醇的衍生物论文

YS-7型银催化剂上乙烯环氧化宏观动力学研究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-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8-11页
符号说明第11-13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-27页
    1.1 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展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环氧乙烷合成方法及其历史发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氯醇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乙烯氧气或空气直接环氧化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环氧乙烷/乙二醇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氧化反应器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乙烯回收技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3 乙二醇合成新工艺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银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1 国外银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2 国内银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8-19页
    1.2 合成环氧乙烷化学反应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合成环氧乙烷化学计量学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合成环氧乙烷化学热力学第20-21页
    1.3 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催化反应机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分子氧机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原子氧机理第22-23页
    1.4 乙烯环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第23-26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-27页
第二章 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第27-35页
    2.1 动力学模型的种类第28页
    2.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反应过程的认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建立有关过程的物理图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过程的数学表述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过程的简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动力学实验反应器的选择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动力学实验条件的确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动力学模型的筛选、鉴别与参数的估值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工业应用检验及其重要性第33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33-35页
第三章 YS-7型银催化剂宏观动力学实验研究第35-53页
    3.1 催化剂第35页
    3.2 实验装置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宏观反应动力学预备实验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仪表及计量器具检验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反应器性能检验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气密性检验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无梯度反应器的浓度梯度检验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无梯度反应器的温度梯度检验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催化剂的活化第39页
    3.4 宏观动力学实验条件第39-40页
    3.5 宏观动力学实验研究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原料气的配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宏观动力学实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宏观动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第42-43页
    3.6 宏观动力学实验数据第43-53页
第四章 YS-7型银催化剂宏观动力学模型建立与结果检验第53-83页
    4.1 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3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宏观动力学表达形式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宏观动力学参数估值目标函数的建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参数估计计算程序的编制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1 计算机语言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2 动力学参数估计数学方法的选择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动力学模型参数估值结果第61-70页
    4.2 宏观动力学模型的统计检验第70-80页
    4.3 模型活化能第80-8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82-83页
第五章 YS-7型银催化剂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工业应用校验第83-93页
    5.1 反应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拟均相二维模型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基本假设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物性数据的计算第86-87页
    5.2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87-90页
    5.3 模型计算结果与反应器实际运行数据比较及讨论第90-92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92-93页
第六章 结论第93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8页
致谢第98-9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99-100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00-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特种耐寒橡胶的微观结构设计与制备
下一篇:稀土催化合成新型聚丁二烯弹性体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