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 本文结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| 第19-31页 |
2.1 人机工程学中相关研究 | 第19-23页 |
2.1.1 人机工程学 | 第19-20页 |
2.1.2 人机交互界面 | 第20-21页 |
2.1.3 WIMP交互界面理论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2 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2.1 认知心理学中信息获取的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2.2 疲劳对人机交互的影响 | 第25页 |
2.2.3 认知心理学在人机界面设计上的理论 | 第25页 |
2.3 软件工程学相关研究 | 第25-27页 |
2.3.1 交互界面设计 | 第25-26页 |
2.3.2 交互界面评估 | 第26-27页 |
2.4 图像处理技术 | 第27-31页 |
2.4.1 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| 第27-28页 |
2.4.2 图像处理技术的目的 | 第28页 |
2.4.3 数字图像的种类 | 第28-31页 |
第3章 问题分析及新方法提出 | 第31-37页 |
3.1 多个程序窗口协同使用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 主流的处理方法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1 窗口切换法 | 第33页 |
3.2.2 调整窗口大小法 | 第33页 |
3.2.3 办公软件上常用的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3 交互界面空白区域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1 空白区域产生原因 | 第34-35页 |
3.3.2 空白区域使用影响 | 第35页 |
3.4 新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4.1 新方法思路 | 第35页 |
3.4.2 新方法优势 | 第35-36页 |
3.4.3 通过程序简化的操作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交互界面矩形空白区域获取方法 | 第37-49页 |
4.1 引言 | 第37页 |
4.2 获取交互界面最大矩形空白区域方法思路 | 第37-38页 |
4.3 交互界面空白区域提取流程以及程序实现 | 第38-41页 |
4.3.1 图像提取及预处理 | 第39-40页 |
4.3.2 求解最大矩形空白区域 | 第40-41页 |
4.4 交互界面空白区域提取方法验证 | 第41-46页 |
4.4.1 界面空白区域提取方法的程序设计 | 第41-43页 |
4.4.2 空白区域提取方法的效果验证 | 第43-46页 |
4.5 小结 | 第46-49页 |
第5章 利用WIMP交互界面空白区域改善多个程序协同使用的新方法 | 第49-57页 |
5.1 引言 | 第49页 |
5.2 新方法详细设计 | 第49-52页 |
5.2.1 新方法程序流程 | 第49-51页 |
5.2.2 程序简化调整窗口大小的操作 | 第51页 |
5.2.3 新方法操作步骤 | 第51-52页 |
5.3 新方法与当前方法比较 | 第52页 |
5.3.1 新方法与窗口切换方法的比较 | 第52页 |
5.3.2 新方法与调整窗口大小方法的比较 | 第52页 |
5.3.3 通过程序自动调整窗口大小的优势 | 第52页 |
5.4 新方法适用情形 | 第52-53页 |
5.5 新方法实例 | 第53-57页 |
第6章 办公软件空白区域利用验证实验 | 第57-65页 |
6.1 实验背景 | 第57页 |
6.2 实验设计 | 第57-60页 |
6.2.1 实验目的 | 第57页 |
6.2.2 实验方法 | 第57-60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60-62页 |
6.4 实验分析 | 第62-63页 |
6.4.1 操作时间比较分析 | 第62页 |
6.4.2 操作数比较分析 | 第62页 |
6.4.3 通过程序自动调整窗口分析 | 第62页 |
6.4.4 其他分析 | 第62-63页 |
6.4.5 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分析 | 第63页 |
6.5 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8页 |
7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7.2 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