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安全保密论文--加密与解密论文

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的分析与设计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11-13页
2 混沌与密码学理论第13-28页
    2.1 混沌理论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混沌的定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混沌的特征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常见的混沌系统第15-19页
    2.2 密码学理论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密码学基本概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密码系统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密码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2.3 混沌与密码学的关系第25-2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3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理论第28-37页
    3.1 数字图像加密概述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数字图像及其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数字图像加密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数字图像加密安全评价标准第30-34页
    3.2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的设计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设计思路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设计原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设计步骤第35-36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4 对“基于混沌映射的图像交替加密算法”的分析与改进第37-49页
    4.1 加解密算法描述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算法所采用的混沌映射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置乱模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预处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加解密步骤第38页
    4.2 原算法所隐含的缺陷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在特定情况下会泄露明文信息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对一类特殊图像的加密安全性较差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密钥参数y 0与u1 的等价密钥可通过选择明文攻击获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对一对特殊明文的变化不敏感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算法实用性不佳第41-42页
    4.3 改进算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改进后的加密算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改进后的解密算法第43页
    4.4 改进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仿真结果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密钥空间与密钥敏感性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信息熵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抗差分攻击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相邻像素相关性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5 一种新的基于混沌映射的位平面图像加密算法第49-61页
    5.1 加解密算法描述第49-50页
    5.2 对算法的密码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对算法的选择明文攻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算法存在的安全性缺陷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5.3 一种新的基于混沌的位平面图像加密算法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位平面分解与重构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混沌序列的产生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高 4 位加密算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低 4 位加密算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解密算法第57页
    5.4 实验仿真与安全性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仿真结果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密钥空间与密钥敏感性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信息熵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抗差分攻击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相邻像素相关性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6 总结与展望第61-63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61-62页
    6.2 下一步展望第62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附录第68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容差电路故障诊断BP和SOFM神经网络方法
下一篇: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徐忠杰英译辛弃疾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