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池沿岸民间歌会考察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对象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理论来源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滇池沿岸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| 第11-15页 |
第一节 滇池沿岸的自然环境 | 第11-13页 |
一、地理环境 | 第11-12页 |
二、气候环境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滇池沿岸的人文环境 | 第13-15页 |
一、民族概况 | 第13页 |
二、宗教信仰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主要歌会及其形式特征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歌会的分布 | 第15-19页 |
一、晋宁县宝峰歌会 | 第15-16页 |
二、西山“三月三”歌会 | 第16-17页 |
三、官渡古镇歌会 | 第17-18页 |
四、跑马山歌会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歌会形态特征描述 | 第19-23页 |
一、多元性 | 第19-20页 |
二、商业性 | 第20-21页 |
三、娱乐性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“对歌调”音乐形态分析 | 第23-35页 |
第一节 静态分析 | 第23-32页 |
一、音阶调式 | 第23-24页 |
二、节奏节拍 | 第24-25页 |
三、旋律特征 | 第25-28页 |
四、曲式结构 | 第28-32页 |
第二节 动态分析 | 第32-35页 |
一、润腔特色 | 第32页 |
二、腔词关系 | 第32-34页 |
三、动作与表情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歌会的衍变 | 第35-48页 |
第一节 歌会场所的扩展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歌会音乐的衍变 | 第36-48页 |
一、从一词一曲到一曲多用 | 第36-40页 |
二、从词意分类到曲牌雏形 | 第40-42页 |
三、从曲牌雏形到准曲牌连缀 | 第42-44页 |
四、从风格明晰到共性常态 | 第44-48页 |
第五章 歌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 | 第48-62页 |
第一节 歌会的社会功能 | 第48-57页 |
一、感情交流的纽带 | 第48-50页 |
二、技艺交流的平台 | 第50-53页 |
三、民族文化的融汇 | 第53-57页 |
第二节 歌会的人文价值 | 第57-62页 |
一、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| 第57-58页 |
二、民间音乐得到发展 | 第58-60页 |
三、和谐社会得到弘扬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5页 |
一、形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| 第62-63页 |
二、内容的即兴性与规律性 | 第63页 |
三、音乐的丰富性与渐变性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
期刊及学位论文类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