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3-18页 |
1 绪论 | 第18-32页 |
1.1 梨属植物系统发育、亲缘关系与起源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1.1.1 梨属植物起源和地理分布 | 第18-19页 |
1.1.2 梨属植物的基本种及形态分类 | 第19-21页 |
1.1.3 梨属品种演化 | 第21-22页 |
1.1.4 基于DNA分子标记和序列的梨属植物系统发育与亲缘关系研究 | 第22-23页 |
1.2 反转录转座子研究进展 | 第23-31页 |
1.2.1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类型 | 第24页 |
1.2.2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征 | 第24-26页 |
1.2.3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及影响因素 | 第26-27页 |
1.2.4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标记开发及利用 | 第27-31页 |
1.2.4.1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预测 | 第27-28页 |
1.2.4.2 LTR反转录转座子标记开发 | 第28-30页 |
1.2.4.3 RBIP标记 | 第30页 |
1.2.4.4 SSAP标记 | 第30-31页 |
1.2.4.5 IRAP和REMAP标记 | 第31页 |
1.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2 梨反转录转座子预测及功能元件分析 | 第32-52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33页 |
2.1.2 反转录转座子预测 | 第33页 |
2.1.3 反转录转座子插入时间分析 | 第33页 |
2.1.4 反转录转座子侧翼区域基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1.5 梨反转录转座子转录分析 | 第34页 |
2.1.6 反转录转座子内部元件预测及分析 | 第34页 |
2.1.7 逆转录酶半定量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8页 |
2.2.1 梨反转录转座子预测 | 第35页 |
2.2.2 梨反转录转座子的分类 | 第35-36页 |
2.2.3 梨属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插入时间 | 第36-37页 |
2.2.4 梨属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转录分析 | 第37页 |
2.2.5 梨属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侧翼区域基因注释 | 第37-38页 |
2.2.6 反转录转座子逆转录酶预测 | 第38-40页 |
2.2.7 逆转录酶的系统进化分析 | 第40-46页 |
2.2.8 不同支系逆转录酶序列分析 | 第46-47页 |
2.2.9 梨属植物中逆转录酶PCR扩增及半定量分析 | 第47-48页 |
2.3 讨论 | 第48-52页 |
2.3.1 梨反转录转座子预测 | 第48-49页 |
2.3.2 梨反转录转座子插入时间预测 | 第49页 |
2.3.3 逆转录酶进化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3.4 反转录转座子转录分析 | 第50-52页 |
3 RBIP标记开发及其在梨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2-69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8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52-56页 |
3.1.2 RBIP标记开发 | 第56-57页 |
3.1.3 PCR扩增和结果分析 | 第57页 |
3.1.4 数据处理 | 第57-58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5页 |
3.2.1 梨样品DNA提取与检测 | 第58页 |
3.2.2 RBIP标记开发 | 第58-61页 |
3.2.3 RBIP标记在梨属种中扩增 | 第61-62页 |
3.2.4 梨属亲缘关系研究 | 第62-65页 |
3.3 讨论 | 第65-69页 |
3.3.1 反转录转座子分布和RBIP标记特征 | 第65-66页 |
3.3.2 梨属亲缘关系 | 第66-67页 |
3.3.3 杂种起源 | 第67-68页 |
3.3.4 梨属同物异名鉴定 | 第68-69页 |
4 SSAP标记开发及其在亚洲梨亲缘关系及品种起源研究上的应用 | 第69-8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6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69-72页 |
4.1.2 标记开发 | 第72-73页 |
4.1.3 双酶切反应 | 第73-74页 |
4.1.4 连接 | 第74页 |
4.1.5 预扩增 | 第74-75页 |
4.1.6 选择性扩增 | 第75页 |
4.1.7 数据处理 | 第75-7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6-81页 |
4.2.1 SSAP标记多态性 | 第76-77页 |
4.2.2 亚洲梨基因库组成 | 第77-80页 |
4.2.3 亚洲梨基因库地理分布 | 第80-81页 |
4.2.4 亚洲梨亲缘关系 | 第81页 |
4.3 讨论 | 第81-86页 |
4.3.1 SSAP标记特征 | 第81-83页 |
4.3.2 亚洲梨基本种 | 第83页 |
4.3.3 亚洲梨种间杂交事件 | 第83-84页 |
4.3.4 亚洲梨种群中的自然杂交种 | 第84-85页 |
4.3.5 川梨起源与迁移 | 第85-86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9页 |
5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5.1.1 梨属反转录转座子 | 第86页 |
5.1.2 逆转录酶 | 第86-87页 |
5.1.3 梨属植物亲缘关系和品种分化 | 第87页 |
5.2 展望 | 第87-89页 |
5.2.1 梨属植物分类 | 第87-88页 |
5.2.2 亚洲梨的起源 | 第88页 |
5.2.3 梨属反转录转座子研究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100页 |
附表1 梨基因组中分离得到的440条反转录转座子 | 第100-104页 |
附表2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开发的RBIP标记引物 | 第104-10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