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挑战 | 第11-13页 |
1.1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相关定义 | 第13-16页 |
1.2.1 通联日志相关定义 | 第13-14页 |
1.2.2 IP指标相关定义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1 网络流记录存储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2 IP社会属性标定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17-20页 |
1.4.1 论文贡献 | 第17-19页 |
1.4.2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高速通联日志接收技术 | 第20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相关工作 | 第20-22页 |
2.2.1 传统Socket API | 第20-21页 |
2.2.2 新型netmap | 第21-22页 |
2.3 BRB的设计与实现 | 第22-26页 |
2.3.1 内核空间分配函数选择 | 第22页 |
2.3.2 BRB的内存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3.3 BRB的实现 | 第23-26页 |
2.4 DPIO的设计与实现 | 第26-30页 |
2.4.1 dev_add_pack和dev_queue_xmit | 第28页 |
2.4.2 DPIO地址映射和IO管理 | 第28-29页 |
2.4.3 DPIO接口 | 第29-30页 |
2.5 实验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5.1 BRB的正确性验证 | 第30-31页 |
2.5.2 BRB的读写速率和DPIO接收速率 | 第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DCLSTORE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2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相关工作 | 第32-34页 |
3.3 DCLSTORE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4-43页 |
3.3.1 DCLStore结构图 | 第34页 |
3.3.2 通联日志负载分发算法 | 第34-35页 |
3.3.3 存储节点设计与实现 | 第35-40页 |
3.3.4 通联日志合并、排序 | 第40-41页 |
3.3.5 Zookeeper服务 | 第41-42页 |
3.3.6 客户端查询命令 | 第42-43页 |
3.4 实验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4.1 通联日志丢失率 | 第44页 |
3.4.2 单存储引擎存储性能 | 第44-45页 |
3.4.3 DCLStore的存储性能 | 第45-46页 |
3.4.4 DCLStore的检索时间 | 第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IP明暗度的IP社会属性标定 | 第47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4.2 相关工作 | 第48-50页 |
4.2.1 基于知名端口分类相关工作 | 第48-49页 |
4.2.2 基于行为特征分类相关工作 | 第49-50页 |
4.3 通联日志预处理、存储和计算 | 第50-52页 |
4.3.1 通联日志的预处理 | 第50-51页 |
4.3.2 IP地址快照的存储和计算集群 | 第51-52页 |
4.4 IP基础指标的计算 | 第52-53页 |
4.5 IP明暗度指标计算 | 第53-56页 |
4.5.1 IP明暗度刻度的选择 | 第53-54页 |
4.5.2 IP明暗度分类 | 第54-55页 |
4.5.3 IP明暗度计算 | 第55-56页 |
4.6 IP指标的存储 | 第56-57页 |
4.7 IP指标计算和存储总结 | 第57页 |
4.8 实验分析 | 第57-66页 |
4.8.1 IP活跃个数统计 | 第58-59页 |
4.8.2 基于IP基础指标的网络测量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8.3 端口号与明暗度 | 第61-63页 |
4.8.4 IP明暗度和IP属性标定 | 第63-66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5.1 工作总结 | 第68-69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