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4-22页 |
·新城疫病毒P 蛋白概述 | 第14-16页 |
·新城疫病毒简介 | 第14-15页 |
·新城疫病毒P 基因及其编码产物 | 第15页 |
·P 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| 第15-16页 |
·蛋白质磷酸化修饰与蛋白激酶简介 | 第16-18页 |
·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 | 第16页 |
·蛋白质的磷酸化位点 | 第16-17页 |
·蛋白激酶家族 | 第17-18页 |
·磷酸化水平对病毒蛋白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·副黏病毒P 蛋白磷酸化水平对其功能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病毒非结构蛋白磷酸化水平对单股正链RNA 病毒复制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·磷酸化水平可以调节复制复合体中各病毒蛋白之间的结合能力 | 第20页 |
·磷酸化水平可以影响复制复合体中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 | 第20页 |
·磷酸化可以影响病毒复合体的稳定性 | 第20页 |
·磷酸化可以调节蛋白和病毒 RNA 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20-21页 |
·磷酸化水平可以调节病毒 RNA 聚合酶的催化活性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新城疫病毒 P 蛋白潜在磷酸化位点分析 | 第22-29页 |
·材料 | 第22-23页 |
·毒株序列 | 第22页 |
·生物信息学软件 | 第22-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新城疫病毒P 蛋白保守性位点的筛选 | 第23-24页 |
·新城疫病毒P 蛋白潜在磷酸化位点的筛选 | 第24页 |
·结果 | 第24-27页 |
·新城疫病毒P 蛋白中保守性氨基酸位点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新城疫病毒La Sota 毒株P 蛋白潜在磷酸化位点的筛选 | 第26页 |
·P 蛋白磷酸化位点与结构功能的对应关系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讨论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宿主细胞磷酸激酶在新城疫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| 第29-39页 |
·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毒株和细胞 | 第29页 |
·单克隆抗体 | 第29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2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·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IFA 分析 Hert533 病毒感染后 P 蛋白在 DF1 和 Vero 细胞中的定位情况 | 第30页 |
·NDV 感染相关宿主磷酸激酶的初步筛选 | 第30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处理条件的优化 | 第30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预处理时间对NDV 生长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浓度对NDV 生长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细胞毒性实验 | 第30-31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培养基pH 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细胞毒性的检测 | 第31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病毒生长状况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结果 | 第31-37页 |
·IFA 分析 Herts/33 病毒感染后 P 蛋白在 DF1 和 Vero 细胞中的定位 | 第31-33页 |
·NDV 感染相关宿主磷酸激酶的筛选结果 | 第33页 |
·PKC 激酶抑制剂和激活剂对Herts/33 毒力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PKA 和p38MAPK 抑制剂对Herts/33 病毒滴度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的作用条件 | 第33-35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的最佳作用时间 | 第33-34页 |
·staurosporine 的最适工作浓度 | 第34-35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细胞毒性实验 | 第35-36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细胞培养基PH 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PKC 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staurosporine 对细胞中病毒增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浓度的staurosporine 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讨论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新城疫病毒 P 蛋白磷酸化位点缺失对其功能的影响 | 第39-58页 |
·材料 | 第40页 |
·细胞系 | 第40页 |
·质粒和菌株 | 第40页 |
·载体和分子生物学试剂 | 第4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0页 |
·方法 | 第40-46页 |
·磷酸化位点突变的P 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| 第40-42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40-41页 |
·P 基因磷酸化位点单点缺失真核表达质粒的定向克隆 | 第41-42页 |
·P 蛋白多磷酸化位点缺失真核表达质粒的定向克隆 | 第42页 |
·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La Sota 微型基因组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42-43页 |
·PCR 扩增及定向克隆 | 第43页 |
·磷酸化位点缺失的pCI-P 质粒辅助La Sota 微型基因组的转染 | 第43-44页 |
·细胞和质粒的准备 | 第43-44页 |
·共转染 | 第44页 |
·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检测 | 第44页 |
·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·反转录引物和荧光定量 PCR 引物设计 | 第44页 |
·标准品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·荧光定量 PCR 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45页 |
·荧光定量 PCR 重复性试验 | 第45页 |
·荧光定量PCR 检测磷酸化位点缺失对复制和转录水平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微型基因组总 RNA 的提取 | 第45页 |
·特异性引物反转录 | 第45页 |
·荧光定量 PCR 检测 | 第45-46页 |
·结果 | 第46-56页 |
·单个磷酸化位点突变的P 基因overlap 扩增结果 | 第46页 |
·多磷酸化位点突变的P 基因overlap 扩增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磷酸化位点突变的P 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| 第47-48页 |
·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La Sota 微型基因组扩增结果 | 第48-49页 |
·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La Sota 微型基因组的鉴定 | 第49-50页 |
·磷酸化位点对微型基因组TVT-TGL 表达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磷酸化位点缺失对微型基因组TVT-TLL 表达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荧光定量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51-52页 |
·荧光定量PCR 重复性试验 | 第52-53页 |
·荧光定量PCR 检测磷酸化位点缺失对复制和转录水平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·讨论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