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问题提出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2.1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| 第15页 |
2.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3 概念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的认识 | 第18-26页 |
3.1 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| 第18-21页 |
3.1.1 高中教师概念教学调查情况 | 第18-20页 |
3.1.2 概念教学的一般模式 | 第20-21页 |
3.2 数学概念教学原则 | 第21-22页 |
3.2.1 循序渐进性原则 | 第21页 |
3.2.2 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| 第21-22页 |
3.2.3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22页 |
3.2.4 鼓励性原则 | 第22页 |
3.2.5 巩固性原则 | 第22页 |
3.3 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 | 第22-24页 |
3.3.1 概念学习的认知基础 | 第22-23页 |
3.3.2 感性材料和经验的积累 | 第23页 |
3.3.3 学习能力的培养 | 第23-24页 |
3.3.4 数学概念的表征 | 第24页 |
3.4 数学概念学习中的方法指导 | 第24-26页 |
3.4.1 复习法 | 第24页 |
3.4.2 类比法 | 第24-25页 |
3.4.3 演示法 | 第25页 |
3.4.4 作图法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提出 | 第26-30页 |
4.1 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 | 第26页 |
4.2 创设问题情境,引入概念 | 第26页 |
4.3 概念的形成过程 | 第26-27页 |
4.4 建立知识链接,领会概念 | 第27-28页 |
4.4.1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| 第27页 |
4.4.2 加深对表示概念的数学符号的理解 | 第27-28页 |
4.4.3 分析相关的性质和定理 | 第28页 |
4.4.4 典型例题的讲解及训练 | 第28页 |
4.5 挖掘习题功能,培养思维能力 | 第28-29页 |
4.6 评价与反思 | 第29-30页 |
第5章 以指数函数为例的概念课教学设计 | 第30-41页 |
5.1 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 | 第30-37页 |
5.2 评价与反思 | 第37-38页 |
5.3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