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缩略词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8页 |
1.1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2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1 垂直抗性 | 第12-13页 |
1.2.2 水平抗性 | 第13-14页 |
1.3 植物抗病免疫应答 | 第14-18页 |
1.3.1 PTI免疫应答 | 第15-16页 |
1.3.2 ETI免疫应答 | 第16-17页 |
1.3.3 PTI和ETI信号途径和下游反应 | 第17-18页 |
1.4 类受体激酶(RLKs)与植物抗病性 | 第18-21页 |
1.4.1 RLKs分类 | 第19-20页 |
1.4.2 RLKs与植物抗病性 | 第20-21页 |
1.5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5.1 超表达目的基因 | 第21-22页 |
1.5.2 干涉技术 | 第22-23页 |
1.5.2.1 RNAi技术 | 第22页 |
1.5.2.2 VIGS技术 | 第22-23页 |
1.6 基因互作的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6.1 酵母双杂交系统(Y2H) | 第23-24页 |
1.6.2 分子荧光互补技术(BiFC) | 第24-25页 |
1.7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本氏烟草NbLRK1在晚疫病抗性中的作用 | 第28-53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9页 |
2.1.1 植物材料、载体、菌株及实验试剂 | 第28-30页 |
2.1.1.1 植物材料 | 第28-29页 |
2.1.1.2 载体和菌株 | 第29页 |
2.1.1.3 实验试剂 | 第29-30页 |
2.1.2 NbLRK1的克隆及与INF1互作验证 | 第30-35页 |
2.1.2.1 NbLRK1的克隆 | 第30-31页 |
2.1.2.2 酵母双杂交验NbLRK1与INF1互作 | 第31-33页 |
2.1.2.3 双分子荧光互补(BiFC)实验验证NbLRKl与INFl互作 | 第33-35页 |
2.1.3 NbLRK1基因功能鉴定 | 第35-38页 |
2.1.3.1 在本氏烟草中VIGS沉默NbLRK1及瞬时表达INF1 | 第35-37页 |
2.1.3.2 DAB染色观察本氏烟草叶片H_2O_2的积累 | 第37页 |
2.1.3.3 沉默NbLRK1本氏烟草晚疫病菌接种抗性鉴定 | 第37-38页 |
2.1.4 在马铃薯中验NbLRK1晚疫病抗性功能 | 第38-39页 |
2.1.4.1 超量表达NbLRK1马铃薯转基因株系获得 | 第38-39页 |
2.1.4.2 转基因株系基因表达量分析 | 第39页 |
2.1.4.3 转基因株系晚疫病菌接种鉴定 | 第39页 |
2.1.4.4 马铃薯叶片瞬时表达INF1及瞬时共表达NbLRK1/INF1 | 第39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3页 |
2.2.1 NbLRK1克隆 | 第39-41页 |
2.2.2 本研究克隆的NbLRK1可以和INF1互作 | 第41-45页 |
2.2.2.1 酵母双杂交证实NbLRK1与INF1互作 | 第41-43页 |
2.2.2.2 BiFC实验证实NbLRK1与INF1互作 | 第43-45页 |
2.2.3 NbLRK1基因功能鉴定 | 第45-53页 |
2.2.3.1 本氏烟草中沉默NbLRK1推迟INF1引起的HR反应 | 第45-47页 |
2.2.3.2 NbLRK1沉默瞬时表达INF1后H_2O_2的积累下降 | 第47页 |
2.2.3.3 NbLRK1沉默后本氏烟草晚疫病菌的抗性下降 | 第47-49页 |
2.2.3.4 NbLRK1超量表达株系的获得 | 第49-50页 |
2.2.3.5 超量表达株系晚疫病抗性增强 | 第50-51页 |
2.2.3.6 马铃薯叶片上瞬时表达NbLRK1/INF1未诱导HR反应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马铃薯StLRK1基因克隆及与INF1互作分析 | 第53-6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6页 |
3.1.1 植物材料、载体、菌株及实验试剂 | 第53-54页 |
3.1.1.1 植物材料 | 第53页 |
3.1.1.2 载体和菌株 | 第53-54页 |
3.1.1.3 实验试剂 | 第54页 |
3.1.2 StLRK1的克隆 | 第54页 |
3.1.3 StLRK1表达模式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1.3.1 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处理 | 第54页 |
3.1.3.2 StLRK1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 | 第54页 |
3.1.3.3 qRT-PCR分析StLRK1的表达模式 | 第54-55页 |
3.1.4 StLRK1与INF1互作研究 | 第55-56页 |
3.1.4.1 酵母双杂交验证StLRK1与INF1互作 | 第55页 |
3.1.4.2 BiFC实验验证StLRK1与INF1互作 | 第55-56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4页 |
3.2.1 StLRK1的克隆 | 第56-58页 |
3.2.2 StLRK1的表达模式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2.2.1 StLRK1受晚疫病菌诱导表达 | 第58页 |
3.2.2.2 StLRK1对信号分子诱导的响应 | 第58页 |
3.2.2.4 StLRK1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 | 第58-60页 |
3.2.3 StLRK1与INF1互作 | 第60-64页 |
3.2.3.1 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StLRK1与INF1互作 | 第60-61页 |
3.2.3.2 BiFC实验证实StLRK1与INF1互作 | 第61-64页 |
第四章 结论讨论 | 第64-69页 |
4.1 INF1能够与NbLRK1和StLRK1激酶域互作 | 第64-65页 |
4.2 NbLRK1参与INF1介导的HR,但不是与INF1识别的关键受体 | 第65页 |
4.3 NbLRKl参与晚疫病抗性基础防卫反应 | 第65-66页 |
4.4 StLRK1参与马铃薯的抗病免疫应答 | 第66-67页 |
4.5 研究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