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3-22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13页 |
二、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| 第13-20页 |
(一)媒体发展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| 第13-17页 |
(二)道德绑架与议程设置的相关性研究 | 第17-20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五、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视域 | 第22-27页 |
第一节 媒体生态与道德绑架事件的关联 | 第22-25页 |
一、舆论载体:道德绑架事件中的媒体生态 | 第22-23页 |
二、舆论主体:道德绑架事件的组织者 | 第23-24页 |
三、舆论过程:道德绑架事件中的议程设置、情感动员与共识达成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媒体生态的时代境遇 | 第25-27页 |
一、多样化、平民化的传播 | 第25页 |
二、充满个人性格特色的传播 | 第25页 |
三、交互重叠的传播 | 第25-26页 |
四、显著群体效应的传播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发生机制 | 第27-33页 |
第一节 谁绑架我们? | 第27-29页 |
一、舆论场中的矛盾双方 | 第27页 |
二、舆论场中的利益纠葛 | 第27-28页 |
三、舆论场中的权利争夺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如何操控我们? | 第29-33页 |
一、道德绑架行为被模仿 | 第29页 |
二、媒体构建社会现实的能力 | 第29-30页 |
三、媒体预示的作用 | 第30-31页 |
四、群众情绪反应的钝化 | 第31-32页 |
五、“示范效应”和“放大效应”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的关切与回应 | 第33-46页 |
第一节 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| 第33-38页 |
一、主流媒体始终秉持的道德义务 | 第33-34页 |
二、主流媒体社会责任评析 | 第34-35页 |
三、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衡量尺度 | 第35-38页 |
第二节 主流媒体关切道德绑架事件的立足点 | 第38-41页 |
一、主流媒体对道德绑架事件的研判 | 第39-40页 |
二、主流媒体关切道德绑架事件的价值取向 | 第40页 |
三、主流媒体关切道德绑架事件的发展动态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主流媒体回应道德绑架事件的因由 | 第41-46页 |
一、主流媒体回应道德绑架事件的社会压力 | 第41-44页 |
二、主流媒体回应道德绑架事件的社会功能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应对 | 第46-65页 |
第一节 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原则 | 第46-51页 |
一、主流媒体坚定道德立场 | 第46-47页 |
二、主流媒体贴近群众生活 | 第47-51页 |
第二节 主流媒体的传播动力机制 | 第51-56页 |
一、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 | 第52-56页 |
二、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内涵 | 第56页 |
第三节 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 | 第56-65页 |
一、主流媒体报道力度不足 | 第58-60页 |
二、主流媒体报道影响效果差 | 第60-61页 |
三、主流媒体选取事例不具有科学性、恰当性 | 第61-63页 |
四、主流媒体报道改善社会道德环境作用小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方法 | 第65-75页 |
第一节 构建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四阶段舆论引导 | 第65-71页 |
一、潜伏期——建构主流媒体的预测监测机制 | 第66-67页 |
二、爆发期——启动主流媒体的道德沟通机制 | 第67-69页 |
三、持续期——发起主流媒体的社会动员机制 | 第69-70页 |
四、消退期——打造主流媒体的心理干预机制 | 第70-71页 |
第二节 完善道德绑架事件主流媒体议程设置 | 第71-75页 |
一、完善政府保障服务职能和扩大传播力度 | 第71-73页 |
二、增强主流媒体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| 第73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附录 1 | 第81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