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、目的、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选题目的 | 第14页 |
1.1.3 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创新 | 第17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3.3 研究创新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微时代与微传播 | 第20-27页 |
2.1 微时代概述 | 第20-21页 |
2.1.1 微时代的内涵 | 第20页 |
2.1.2 微时代的发展背景 | 第20-21页 |
2.2 微时代中的微传播 | 第21-27页 |
2.2.1 微传播的概念 | 第21页 |
2.2.2 微传播的特征 | 第21-25页 |
2.2.3 微传播的效应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微时代的价值传播及对大学生价值观模塑的影响 | 第27-45页 |
3.1 微时代的价值传播 | 第27页 |
3.1.1 微时代价值传播的涵义 | 第27页 |
3.1.2 微时代价值传播的基本功能 | 第27页 |
3.2 微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 | 第27-35页 |
3.2.1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27-29页 |
3.2.2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| 第29-30页 |
3.2.3 大学生价值观特点、存在问题及原因 | 第30-33页 |
3.2.4 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突出特点 | 第33-34页 |
3.2.5 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| 第34-35页 |
3.3 微时代价值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模塑 | 第35-45页 |
3.3.1 价值观模塑的概念 | 第35页 |
3.3.2 微时代价值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模塑的新功能 | 第35-37页 |
3.3.3 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模塑的正面影响 | 第37-40页 |
3.3.4 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模塑的负面影响 | 第40-45页 |
第四章 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| 第45-51页 |
4.1 调查研究基础:大学生微传播舆情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1.1 大学生微传播舆情的内容 | 第45-46页 |
4.1.2 大学生微传播表达的特点 | 第46页 |
4.2 调查研究的目的、对象及方法选择 | 第46-47页 |
4.2.1 调查研究的目的 | 第46-47页 |
4.2.2 调查研究的对象 | 第47页 |
4.2.3 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 | 第47页 |
4.3 调查活动的开展 | 第47-50页 |
4.3.1 调查问卷的设计 | 第47页 |
4.3.2 调研活动的开展 | 第47页 |
4.3.3 调研结果的处理 | 第47-50页 |
4.4 调查结果的启示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模塑的对策 | 第51-61页 |
5.1 正本清源: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| 第51-52页 |
5.1.1 理论教学 | 第51页 |
5.1.2 实践教学 | 第51-52页 |
5.2 占领阵地:强化微传播渠道的正面影响 | 第52-56页 |
5.2.1 打造微平台 | 第52-53页 |
5.2.2 改善微环境 | 第53页 |
5.2.3 开发微资源 | 第53-54页 |
5.2.4 树立微领袖 | 第54-55页 |
5.2.5 把握微话语 | 第55页 |
5.2.6 投入“微战斗” | 第55-56页 |
5.3 提高素养:增强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| 第56-58页 |
5.3.1 判断能力 | 第56页 |
5.3.2 甄别能力 | 第56-57页 |
5.3.3 危机意识 | 第57页 |
5.3.4 自律意识 | 第57-58页 |
5.4 强化管理:全面完善微传播渠道管理机制 | 第58-61页 |
5.4.1 监控机制 | 第58-59页 |
5.4.2 应对机制 | 第59页 |
5.4.3 反馈机制 | 第59-61页 |
总结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