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 创新点和难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及思想来源 | 第17-27页 |
2.1 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| 第17-20页 |
2.1.1 绿色发展的概念厘定 | 第17-19页 |
2.1.2 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 绿色发展的思想来源 | 第20-27页 |
2.2.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 | 第20-21页 |
2.2.2 经典的绿色意蕴 | 第21-27页 |
第3章 绿色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 | 第27-35页 |
3.1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困境 | 第27-29页 |
3.1.1 生态贫困加剧 | 第27-28页 |
3.1.2 生态风险凸显 | 第28页 |
3.1.3 生态危机爆发 | 第28-29页 |
3.2 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| 第29-32页 |
3.2.1 生态保护的全球意识 | 第30-31页 |
3.2.2 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 | 第31-32页 |
3.3 社会生产力的引擎作用 | 第32-35页 |
3.3.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发展观念变革 | 第32-33页 |
3.3.2 新技术和新能源系统提供现实基础条件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绿色发展的绿色思维体系构建 | 第35-45页 |
4.1 加快绿色价值观的转变 | 第35-38页 |
4.1.1 绿色价值观的形成 | 第35-37页 |
4.1.2 绿色价值观的传播方式 | 第37-38页 |
4.2 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| 第38-39页 |
4.2.1 增加经济发展的绿色因素 | 第38-39页 |
4.2.2 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| 第39页 |
4.3 加快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| 第39-42页 |
4.3.1 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| 第40页 |
4.3.2 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| 第40-42页 |
4.4 构建绿色文化体系 | 第42-45页 |
4.4.1 将绿色观念融入文化体系 | 第42-43页 |
4.4.2 增强科技的绿色创新能力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完善绿色发展的机制建设 | 第45-52页 |
5.1 构建绿色发展激励机制 | 第45-46页 |
5.1.1 绿色税收 | 第45-46页 |
5.1.2 政策激励 | 第46页 |
5.2 建立绿色发展约束机制 | 第46-48页 |
5.2.1 市场调节 | 第47页 |
5.2.2 绿色壁垒 | 第47-48页 |
5.3 完善绿色发展政绩考核机制 | 第48-49页 |
5.3.1 现行政绩考核机制的弊端 | 第48页 |
5.3.2 生态政绩考核机制 | 第48-49页 |
5.4 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 | 第49-52页 |
5.4.1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| 第49-50页 |
5.4.2 加强法律监督 | 第50-52页 |
第6章 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| 第52-57页 |
6.1 绿色发展当代实践的评价 | 第52-54页 |
6.1.1 文明形态维度下的绿色发展 | 第52-53页 |
6.1.2 社会形态维度下的绿色发展 | 第53页 |
6.1.3 愿景目标维度下的绿色发展 | 第53-54页 |
6.2 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| 第54-57页 |
6.2.1 传统文化实现绿色复兴的示范 | 第54-55页 |
6.2.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与丰富 | 第55页 |
6.2.3 人类文明东方转换与绿色转向的合流 | 第55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