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1 鲍曼不动杆菌简介 | 第16-18页 |
1.1 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| 第16页 |
1.2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鲍曼不动杆菌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| 第17页 |
1.4 鲍曼不动杆菌的动力 | 第17-18页 |
2 双组份信号转导通路 | 第18-22页 |
2.1 信号在TCSs中的传递过程 | 第18-20页 |
2.2 大肠杆菌中的Che及铜绿假单胞菌中的Chp趋化信号转导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3 鲍曼不动杆菌中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 | 第21页 |
2.4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菌株中的chaA/Y基因 | 第21-22页 |
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、研究目的、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3.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、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3.2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的chaA/Y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回补株的构建 | 第23-49页 |
引言 | 第23-27页 |
1 材料 | 第27-30页 |
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27页 |
1.2 主要试剂及耗材 | 第27-28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1.4 引物 | 第28-30页 |
2 方法 | 第30-43页 |
2.1 甘油菌种的制备与细菌的培养 | 第30页 |
2.2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基因组提取 | 第30-31页 |
2.3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AUO97_RS03045-03065 操纵子验证 | 第31-34页 |
2.4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haA/Y敲除突变株构建 | 第34-41页 |
2.5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haA/Y::FRT回补株构建 | 第41-43页 |
3 结果 | 第43-48页 |
3.1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的AUO97_RS03045-03065 基因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上共转录 | 第43-44页 |
3.2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haA/Y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回补株构建成功 | 第44-48页 |
4 讨论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haA/Y基因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表型比对 | 第49-61页 |
引言 | 第49页 |
1 材料 | 第49-50页 |
1.1 菌株 | 第49页 |
1.2 主要试剂与耗材 | 第49-50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50页 |
2 方法 | 第50-55页 |
2.1 生长曲线 | 第50-51页 |
2.2 代谢谱实验 | 第51-52页 |
2.3 动力实验 | 第52-53页 |
2.4 被膜实验 | 第53-54页 |
2.5 电镜观察 | 第54页 |
2.6 药敏实验 | 第54-55页 |
3 结果 | 第55-59页 |
3.1 生长曲线 | 第55页 |
3.2 代谢谱实验 | 第55-56页 |
3.3 动力实验 | 第56页 |
3.4 生物被膜实验 | 第56-57页 |
3.5 电镜图像 | 第57-58页 |
3.6 药敏实验 | 第58-59页 |
4 讨论 | 第59-61页 |
第四章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haA/Y基因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RNA-sequencing研究 | 第61-71页 |
引言 | 第61页 |
1 材料 | 第61-62页 |
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61页 |
1.2 主要试剂与耗材 | 第61-62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62页 |
2 方法 | 第62-66页 |
2.1 RNA-sequencing | 第62-64页 |
2.2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RNA-sequencing结果 | 第64-66页 |
3 结果 | 第66-67页 |
3.1 RNA-sequencing结果 | 第66-67页 |
3.2 qRT-PCR结果 | 第67页 |
4 讨论 | 第67-71页 |
第五章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haA/Y基因缺失突变株与野生株自诱导信号分子检测及相关研究 | 第71-77页 |
引言 | 第71页 |
1 材料 | 第71-72页 |
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71页 |
1.2 主要试剂与耗材 | 第71-72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72页 |
2 方法 | 第72-74页 |
2.1 信号分子AHL检测 | 第72-74页 |
2.2 添加人工合成的AHL信号分子观察 ΔchaA/Y::FRT表型变化 | 第74页 |
3 结果 | 第74-75页 |
3.1 ?-半乳糖苷酶法信号分子定量检测 | 第74-75页 |
3.2 添加人工合成的AHL信号分子可以回复 ΔchaA/Y::FRT的动力及被膜表型 | 第75页 |
4 讨论 | 第75-77页 |
第六章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suE基因缺失突变株、回补株的构建及表型研究 | 第77-84页 |
引言 | 第77页 |
1 材料 | 第77-79页 |
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77页 |
1.2 主要试剂与耗材 | 第77-78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78页 |
1.4 引物 | 第78-79页 |
2 方法 | 第79-80页 |
2.1 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Δcsu E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 | 第79页 |
2.2 鲍曼不动杆菌 ΔcsuE::FRT回补株构建 | 第79-80页 |
2.3 菌株ATCC17978,Δcsu E::FRT的表型实验 | 第80页 |
3 结果 | 第80-82页 |
3.1 生长曲线 | 第80-81页 |
3.2 动力实验 | 第81-82页 |
3.3 生物被膜实验 | 第82页 |
4 讨论 | 第82-84页 |
小结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2页 |
附录 | 第92-99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9-10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00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