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内科学论文--传染病论文--杆菌传染病论文--鼠疫论文

鼠疫耶尔森氏菌aspA基因多态性与适应度关系研究
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缩略语第11-12页
前言第12-18页
第一章 鼠疫菌aspA基因第363位密码子多态性分析第18-27页
    1. 引言第18页
    2. 材料和方法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菌株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剂和试剂盒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仪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引物设计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实验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1 DNA的提取(酚氯仿抽提法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2 819 株鼠疫菌aspA基因第363位密码子测序第20-21页
    3. 结果与讨论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819 株鼠疫菌菌种信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819 株鼠疫菌aspA基因第363位密码子测序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鼠疫菌进化中的aspA基因第363位密码子第24-27页
第二章 鼠疫菌aspA基因突变株的构建第27-40页
    1. 引言第27-28页
    2. 材料与方法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菌株和质粒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剂和试剂盒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仪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引物设计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实验方法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1 菌株的培养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2 鼠疫菌201菌株aspA基因敲除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3 辅助质粒的构建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4 二步重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.5 pREDTKI重组质粒的消除第36页
    3. 结果与讨论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201 菌株中aspA基因的敲除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辅助质粒的鉴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 二步重组筛选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小结第39-40页
第三章 鼠疫菌201菌株野生株及aspA基因突变株表型差异分析第40-69页
    1. 引言第40页
    2. 材料与方法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菌株、细胞和动物模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剂和试剂盒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仪器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实验方法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菌株的培养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细胞的培养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201 菌株野生株与突变株生长曲线的绘制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 Biolog检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 酚红显色实验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 酸生存实验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7 H_2O_2抗性实验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8 aspA基因对鼠疫菌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能力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9 实时细胞动态监测(RTCA)实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0 攻毒小鼠实验第49-50页
    3. 结果与讨论第50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aspA基因第363位密码子突变对鼠疫菌生长的影响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Biolog生化检验结果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 酚红显色实验结果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酸生存实验结果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5 H_2O_2抗性实验结果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6 aspA基因对鼠疫菌巨噬细胞内增殖能力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7 aspA基因第363位密码子突变对鼠疫菌毒力的影响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1 RTCA实验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.2 攻毒小鼠实验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8 小结第68-69页
第四章 鼠疫菌201野生株与aspA基因突变株适应度差异分析第69-76页
    1. 引言第69页
    2. 材料和方法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菌株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剂和试剂盒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仪器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实验方法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竞争实验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aspA基因扩增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高通量测序第72-73页
    3. 结果与讨论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1 PCR扩增偏性检测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竞争实验结果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小结第75-76页
结论第76-78页
博士期间完成其他工作第78-99页
    1. 引言第78页
    2. 材料和方法第78-8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菌株和质粒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试剂和试剂盒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仪器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实验方法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菌株培养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A3ET菌株在抗生素条件下生长曲线的绘制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药敏实验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 A3ET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 碳青霉烯酶活性检测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 对碳青霉烯酶PAD-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7 碳青霉烯酶PAD-1 的表达与纯化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8 酶动力学分析第86页
    3. 结果与讨论第86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A3ET菌株的抗药性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A3ET菌株在抗生素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A3ET菌株的抗性谱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碳青霉烯酶PAD-1 的发现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Cloverleaf Test实验结果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蛋白质组实验结果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碳青霉烯酶PAD-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碳青霉烯酶PAD-1 的酶动力学分析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小结第97-99页
参考文献第99-107页
附表第107-123页
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发表论文第123-124页
个人简历第124-125页
致谢第125-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 ChaA/Y双组份调控系统的研究
下一篇:猪溶血素在宿主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