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第一部分 鼠疫耶尔森氏菌Ⅲ型分泌系统蛋白YscI-YscF相互作用的研究 | 第17-6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7-23页 |
1.鼠疫的传播与流行 | 第17-18页 |
2.鼠疫菌的生理特性 | 第18页 |
3.鼠疫菌的III型分泌系统 | 第18-21页 |
4.鼠疫菌III型分泌系统蛋白的相互作用 | 第21-22页 |
5.本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yscI突变株的构建 | 第23-33页 |
1.引言 | 第23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23-30页 |
2.1 材料 | 第23-27页 |
2.2 方法 | 第27-30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30-32页 |
3.1 yscI突变株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3.2 YscI目的蛋白的纯化 | 第31-32页 |
3.3 yscI基因突变株免疫印迹验证 | 第32页 |
4.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鼠疫菌T3SS蛋白YscI与YscF体内相互作用 | 第33-40页 |
1.引言 | 第33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33-37页 |
2.1 材料 | 第33-34页 |
2.2 方法 | 第34-37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37-39页 |
3.1 yscI互补株及yscI截短突变株的构建 | 第37页 |
3.2 pBAD24载体阿拉伯糖诱导浓度的验证 | 第37页 |
3.3 yscI截短体突变株的免疫印迹验证 | 第37-38页 |
3.4 免疫共沉淀验证YscI及其截短蛋白与YscF体内相互作用 | 第38-39页 |
4.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鼠疫菌YscF-YscI相互作用的生理功能研究 | 第40-45页 |
1.引言 | 第40页 |
2.材料和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1 材料 | 第40页 |
2.2 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41-44页 |
3.1 鼠疫菌及其突变株组装YscF针状结构的能力 | 第41-42页 |
3.2 鼠疫菌yscI截短突变株YscI和YscF的表达及分泌 | 第42-43页 |
3.3 鼠疫菌yscI互截短突变株Yops蛋白分泌情况 | 第43-44页 |
4.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鼠疫菌YscI点突变蛋白与YscF间的相互作用 | 第45-55页 |
1.引言 | 第45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45-50页 |
2.1 材料 | 第45-46页 |
2.2 方法 | 第46-50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3页 |
3.1 pBAD24-YscI-FLAG点突变体的构建 | 第50页 |
3.2 yscI点突变株的免疫印迹验证 | 第50-51页 |
3.3 pBAD24-YscI点突变蛋白与YscF体内相互作用 | 第51页 |
3.4 pGEX-4T2YscI点突变体蛋白的纯化 | 第51-52页 |
3.5 His-YscF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52-53页 |
3.6 GST-pull down验证YscI点突变蛋白与YscF体外相互作用 | 第53页 |
4.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六章 鼠疫菌yscI点突变株生理功能的研究 | 第55-58页 |
1.引言 | 第55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55页 |
2.1 材料 | 第55页 |
2.2 方法 | 第55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55-57页 |
3.1 鼠疫菌yscI点突变株组装YscF针状结构的能力 | 第55-56页 |
3.2 鼠疫菌yscI点突变株Yops蛋白分泌情况 | 第56-57页 |
4.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七章 鼠疫菌yscI截短及点突变株细胞毒力及转运效应蛋白的能力 | 第58-63页 |
1.引言 | 第58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58-60页 |
2.1 材料 | 第58-59页 |
2.2 方法 | 第59-60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60-63页 |
3.1 鼠疫菌yscI截短及点突变株对Hela细胞的毒力 | 第60-61页 |
3.2 鼠疫菌yscI点突变株感染Hela细胞的RTCA | 第61-62页 |
3.3 鼠疫菌yscI截短及点突变株效应蛋白的转运 | 第62-63页 |
4.小结 | 第63页 |
第八章 总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二部分 鼠疫耶尔森氏菌蛋白质组学分析及新毒力因子的鉴定 | 第65-9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65-71页 |
1.蛋白质组概述 | 第65页 |
2.细菌的分泌途径 | 第65-68页 |
2.1 两步分泌途径 | 第66-67页 |
2.2 一步分泌途径 | 第67-68页 |
3.细菌分泌蛋白质组的研究 | 第68-69页 |
3.1 细菌分泌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| 第68页 |
3.2 细菌不同生理条件下分泌蛋白质组的研究 | 第68页 |
3.3 细菌不同菌株蛋白质组的研究 | 第68-69页 |
3.4 新抗生素的发现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| 第69页 |
3.5 细菌分泌蛋白中药物靶标的研究 | 第69页 |
4.鼠疫耶尔森氏菌蛋白质组的研究 | 第69-70页 |
5.本研究意义 | 第70-71页 |
第二章 鼠疫耶尔森氏菌蛋白质组样品的制备 | 第71-77页 |
1.引言 | 第71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71-73页 |
2.1 材料 | 第71-72页 |
2.2 方法 | 第72-73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73-76页 |
3.1 鼠疫菌蛋白质组样品 | 第73-74页 |
3.2 鼠疫菌不同时序蛋白质组样品 | 第74-76页 |
4.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三章 蛋白质组的质谱分析 | 第77-82页 |
1.引言 | 第77-78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78-79页 |
2.1 材料 | 第78页 |
2.2 方法 | 第78-79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79-82页 |
第四章 鼠疫菌蛋白质组质谱结果分析 | 第82-88页 |
1.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| 第82-83页 |
2.鼠疫菌分泌蛋白质组的定义 | 第83-84页 |
3.鼠疫菌T3SS相关蛋白质组动态变化 | 第84-88页 |
第五章 鼠疫菌五个新的毒力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 | 第88-97页 |
1.引言 | 第88页 |
2.材料及方法 | 第88-92页 |
2.1 材料 | 第88页 |
2.2 方法 | 第88-92页 |
3.结果及讨论 | 第92-96页 |
3.1 鼠疫菌yp_3416、yp_3418、yp_3416-3418基因敲除 | 第92-93页 |
3.2 鼠疫菌基因突变株感染小鼠的生存曲线 | 第93-95页 |
3.3 β-内酰胺酶(TEM)报告质粒的构建 | 第95页 |
3.4 鼠疫菌向细胞内转运靶蛋白的 β-内酰胺酶(TEM)报告实验 | 第95-96页 |
4.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9页 |
附录 | 第109-19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95-196页 |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96-197页 |
致谢 | 第197-1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