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·考察范围 | 第14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14-15页 |
·手部名词的理解 | 第15-16页 |
第1章 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句法特征 | 第16-43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使用频率考察 | 第16-17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句法分布 | 第17-18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分析及典型性考察 | 第18-34页 |
·宾语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结构类型 | 第19-22页 |
·体词性宾语 | 第19-20页 |
·谓词性宾语 | 第20-21页 |
·双宾语 | 第21-2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 | 第22-26页 |
·受事宾语 | 第22-24页 |
·结果宾语 | 第24-25页 |
·处所宾语 | 第25-26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出现的定语的语义指向 | 第26-3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+(X→O) | 第26-30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+X+O | 第30-3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典型性考察 | 第32-34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的类型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的结构类型 | 第34-38页 |
·数量补语 | 第35-36页 |
·动量补语 | 第35-36页 |
·时量补语 | 第36页 |
·趋向补语 | 第36-37页 |
·状态补语 | 第37-38页 |
·结果补语 | 第38页 |
·一般动结式 | 第38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(记作X)的语义指向 | 第38-41页 |
·X指向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 | 第39页 |
·X指向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施事者 | 第39-40页 |
·X指向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受事者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2章 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| 第43-74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范畴 | 第43-51页 |
·[+持具] | 第43-45页 |
·用语义框架鉴定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是否持具 | 第43-44页 |
·用语法框架鉴定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是否持具 | 第44-45页 |
·N_1+把+N_2+V | 第45-51页 |
·句式变体一:N_1+把+N_手+V | 第46-47页 |
·句式变体二:N_1+把+N_他+V | 第47-51页 |
·N_1+把+N_他+V+C(C指补语) | 第47-50页 |
·N_1+把+N_他+V+L(L指介词短语) | 第50-51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取 | 第51-73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提取的原则和步骤 | 第51-5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提取的原则 | 第51-52页 |
·语义特征提取的系统性和单一性 | 第52页 |
·语义特征提取的层次性和适度性 | 第52页 |
·语义特征提取的受限性和典型性 | 第5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步骤 | 第52页 |
·列举义项 | 第52页 |
·搜集例句 | 第52页 |
·列举语义特征 | 第5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共有语义属性 | 第52-54页 |
·参与部位 | 第52-53页 |
·动作本身 | 第53页 |
·动作目的 | 第53页 |
·所带宾语 | 第53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共有语义属性 | 第53-54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提取 | 第54-73页 |
·"拿"、"持"、"握"、"抓,"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| 第54-61页 |
·主动作部位 | 第54-56页 |
·所带宾语 | 第56-59页 |
·动作目的 | 第59-60页 |
·色彩性 | 第60页 |
·"拿"、"持"、"握"、"抓_1"的语义属性 | 第60-61页 |
·"端"、"托~1"、"捧"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| 第61-66页 |
·主动作部位 | 第61-62页 |
·力的方向 | 第62页 |
·所带宾语 | 第62-65页 |
·动作目的 | 第65页 |
·"端"、"托~1"、"捧"的语义属性 | 第65-66页 |
·"提"、"拎"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| 第66-68页 |
·主动作部位 | 第66-67页 |
·所带宾语 | 第67页 |
·动作目的 | 第67-68页 |
·"提"、"拎"的语义属性 | 第68页 |
·"举"、"擎"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| 第68-71页 |
·主动作部位 | 第68-69页 |
·力的方向 | 第69页 |
·所带宾语 | 第69-70页 |
·动作目的 | 第70页 |
·色彩性 | 第70页 |
·"举"、"擎"的语义属性 | 第70-71页 |
·"搂"、"抱"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| 第71-73页 |
·主动作部位 | 第71页 |
·所带宾语 | 第71-72页 |
·动作目的 | 第72-73页 |
·"搂"、"抱"的语义属性 | 第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3章 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用特点 | 第74-79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修辞特点 | 第74-75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体分布 | 第75-77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语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原因 | 第75-77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语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 | 第75-76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语体分布上不均衡的原因 | 第76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4章 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 | 第79-88页 |
·隐喻理论 | 第79-80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"内涵隐喻" | 第80页 |
·思想是移动 | 第80页 |
·思想是操纵物体 | 第80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"外延隐喻" | 第80-81页 |
·思想/心智是自然力 | 第80-81页 |
·思想/心智发生位移 | 第80-81页 |
·思想/心智被固定 | 第81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组成的"动名"结构的隐喻机制 | 第81-87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隐喻的结构形式 | 第82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隐喻的基本原则 | 第82-83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比拟式的隐喻机制 | 第83-85页 |
·"拿"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借喻式的隐喻机制 | 第85-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附录 | 第88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95-96页 |
后记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