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敦岛弧带中生代岩浆岩锆石铪同位素特征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工作与完成工作量 | 第13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、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完成工作量 | 第14-1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3页 |
2.1 构造背景 | 第17-20页 |
2.1.1 构造带的划分 | 第19-20页 |
2.2 地层单元 | 第20-21页 |
2.3 岩浆岩 | 第21-23页 |
2.3.1 喷出岩 | 第21页 |
2.3.2 侵入岩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1 样品采集信息 | 第23页 |
3.2 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3-26页 |
第4章 典型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6-45页 |
4.1 东部花岗岩带 | 第26-29页 |
4.1.1 措交玛岩体 | 第26页 |
4.1.2 东部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6-27页 |
4.1.3 东部花岗岩形成构造环境 | 第27-29页 |
4.1.4 小结 | 第29页 |
4.2 中部花岗斑岩体 | 第29-34页 |
4.2.1 额龙花岗斑岩体 | 第29-30页 |
4.2.2 昌达沟花岗斑岩体 | 第30页 |
4.2.3 嘎依穷花岗斑岩体 | 第30-31页 |
4.2.4 中部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1-32页 |
4.2.5 中部斑岩体构造环境 | 第32-34页 |
4.2.6 小结 | 第34页 |
4.3 西部花岗岩带 | 第34-45页 |
4.3.1 高贡花岗岩体 | 第34-35页 |
4.3.2 雀儿山花岗岩体 | 第35-36页 |
4.3.3 措莫隆花岗岩体 | 第36页 |
4.3.4 绒衣措花岗岩体 | 第36-37页 |
4.3.5 格聂花岗岩体 | 第37-38页 |
4.3.6 西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8-39页 |
4.3.7 西部花岗岩体构造环境 | 第39-41页 |
4.3.8 小结 | 第41-45页 |
第5章 样品U-PB年代学与锆石HF同位素特征 | 第45-74页 |
5.1 锆石U-PB定年测试结果 | 第45-53页 |
5.1.1 义敦岛弧带东部花岗岩带 | 第45页 |
5.1.2 义敦岛弧带中部斑岩带 | 第45-47页 |
5.1.3 义敦岛弧带西部花岗岩带 | 第47-52页 |
5.1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5.2 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 | 第53-74页 |
5.2.1 东部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| 第54-56页 |
5.2.2 中部斑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| 第56-62页 |
5.2.3 西部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| 第62-73页 |
5.2.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6章 岩浆岩源区探讨 | 第74-76页 |
6.1 源区探讨 | 第74页 |
6.2 时空构造演化 | 第74-76页 |
结论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