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2.1 影响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霸县凹陷中深层储层研究 | 第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5页 |
1.6 主要成果与认识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0页 |
2.1 区域地理和构造位置 | 第17-18页 |
2.2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8页 |
2.3 区域沉积特征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20-31页 |
3.1 储层岩石骨架组分特征 | 第20-22页 |
3.1.1 沙河街组三段砂岩骨架组分特征 | 第20-21页 |
3.1.2 沙河街组四段砂岩骨架组分特征 | 第21-22页 |
3.2 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特征 | 第22-24页 |
3.2.1 沙河街组三段砂岩骨架组分成熟度特征 | 第22-23页 |
3.2.2 沙河街组四段砂岩骨架组分成熟度特征 | 第23-24页 |
3.3 储层岩石碎屑颗粒结构特征 | 第24-27页 |
3.3.1 碎屑颗粒的粒度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3.2 碎屑颗粒的分选性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3.3 碎屑颗粒的磨圆特征 | 第27页 |
3.4 储层岩石填隙物结构组分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4.1 杂基含量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4.2 胶结物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5 储层岩石类型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| 第31-44页 |
4.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| 第31-34页 |
4.2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34-39页 |
4.2.1 孔隙度特征 | 第35-36页 |
4.2.2 渗透率特征 | 第36-38页 |
4.2.3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| 第38-39页 |
4.3 岩石类型与物性关系 | 第39-41页 |
4.4 地层埋深与物性关系 | 第41-44页 |
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| 第44-61页 |
5.1 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| 第44-53页 |
5.1.1 压实作用 | 第44-46页 |
5.1.2 胶结作用 | 第46-52页 |
5.1.3 溶解作用 | 第52-53页 |
5.2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| 第53-58页 |
5.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 | 第58-61页 |
第6章 储层空间展布特征及综合评价 | 第61-78页 |
6.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建立 | 第61-62页 |
6.2 典型单井特征及分级评价 | 第62-65页 |
6.3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及分级评价 | 第65-68页 |
6.4 储层异常孔隙带发育特征 | 第68-72页 |
6.5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及分级评价 | 第72-78页 |
第7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| 第78-93页 |
7.1 沉积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7.1.1 沉积物源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7.1.2 岩矿组合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80页 |
7.1.3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7.2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7.2.1 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7.2.2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7.3 构造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7.4 油气充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7.4.1 油气充注对碎屑颗粒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7.4.2 油气充注抑制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 | 第85-86页 |
7.5 异常压力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| 第86-90页 |
7.5.1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 | 第86-87页 |
7.5.2 异常压力分布特征 | 第87-89页 |
7.5.3 超压发育对储层物性及次生孔隙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7.6 优质储层有利区预测 | 第90-93页 |
7.6.1 储层预测依据 | 第90页 |
7.6.2 储层有利区带预测 | 第90-93页 |
结论 | 第93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