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| 1.1 问题引入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3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第2章 破产隔离机制基本法律要件分析 | 第11-15页 |
| 2.1 破产隔离机制的概述 | 第11页 |
| 2.2 我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现状及困境 | 第11-15页 |
| 2.2.1 信贷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2.2.2 企业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5页 |
| 第3章 破产隔离机制建构之基础资产转移 | 第15-20页 |
| 3.1 美国关于真实出售的判断标准 | 第15页 |
| 3.2 我国关于真实出售的判断标准 | 第15-20页 |
| 3.2.1 基础资产无瑕疵 | 第16页 |
| 3.2.2 基础资产适宜资产证券化 | 第16-18页 |
| 3.2.3 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 | 第18-20页 |
| 第4章 破产隔离机制建构之特殊目的载体的破产隔离 | 第20-23页 |
| 4.1 SPV的组织形式 | 第20-21页 |
| 4.1.1 特殊目的公司(SPC) | 第20页 |
| 4.1.2 特殊目的信托(SPT) | 第20-21页 |
| 4.2 SPV自身的破产隔离 | 第21-22页 |
| 4.2.1 防止SPV自愿申请破产 | 第21-22页 |
| 4.2.2 防止SPV非自愿破产 | 第22页 |
| 4.3 SPV与原始权益人的风险隔离 | 第22-23页 |
| 第5章 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制度 | 第23-27页 |
| 5.1 完善真实出售认定制度的建议 | 第23-25页 |
| 5.1.1 明确真实出售的标准 | 第23-24页 |
| 5.1.2 构建通知制度 | 第24页 |
| 5.1.3 我国未来债权立法管理的建议 | 第24-25页 |
| 5.2 完善特殊目的载体的构建 | 第25-27页 |
| 5.2.1 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角色定位的转变 | 第25-26页 |
| 5.2.2 确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法律主体地位 | 第26-27页 |
| 结语 | 第27-2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8-30页 |
| 致谢 | 第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