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主题 | 第12页 |
1.2.1 选题 | 第12页 |
1.2.2 选题原因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1.5 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5.1 对乡村规划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5.2 对日本乡村规划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5.3 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1.7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日本乡村规划概述 | 第18-37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8-25页 |
2.1.1 日本的“乡村”涵义 | 第18-21页 |
2.1.2 中日两国“乡村”的概念辨析 | 第21-23页 |
2.1.3 日本的“乡村规划”涵义 | 第23-25页 |
2.2 乡村规划体系 | 第25-29页 |
2.2.1 体系构成 | 第25-29页 |
2.2.2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| 第29页 |
2.3 乡村规划制度 | 第29-34页 |
2.3.1 乡村规划的行政体系 | 第29-30页 |
2.3.2 乡村规划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能 | 第30-32页 |
2.3.3 乡村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32-34页 |
2.4 乡村规划实施与建设制度 | 第34-36页 |
2.4.1 乡村规划与规划实施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2.4.2 农业农村整备事业 | 第35-36页 |
2.5 日本乡村规划的主要发展历程与概况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经济复兴期的乡村规划建设制度与方法(1945 年-1955 年) | 第37-55页 |
3.1 乡村规划的经济社会背景 | 第37-45页 |
3.1.1 经济方面:粮食增产计划与以农促工发展战略 | 第37-40页 |
3.1.2 社会方面:乡村人口流失和农户兼业化生产开始形成 | 第40-41页 |
3.1.3 国土方面:紧急国土开拓与《国土综合开发法》的颁布 | 第41-42页 |
3.1.4 农业方面:自耕农的形成和国家大力发展农业 | 第42-44页 |
3.1.5 小结:农业发展受到重视,但大力发展工业的主要经济目标已经形成 | 第44-45页 |
3.2 乡村规划建设概况 | 第45-46页 |
3.2.1 乡村规划的萌芽期 | 第45页 |
3.2.2 以土地制度为主的乡村规划政策 | 第45-46页 |
3.2.3 以“乡村开发”为主的乡村规划理念 | 第46页 |
3.3 乡村土地制度的建立 | 第46-48页 |
3.3.1 《土地改良法》(1949 年) | 第46-48页 |
3.3.2 《农地法》(1952 年) | 第48页 |
3.4 土地改良事业 | 第48-54页 |
3.4.1 农地开拓——以根釧原野开发和八郎泻排水开垦事业为例 | 第48-51页 |
3.4.2 农地区划整理 | 第51-52页 |
3.4.3 农业用排水设施整备 | 第52-54页 |
3.5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4章 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乡村规划制度与方法(1955 年-1973 年) | 第55-87页 |
4.1 乡村规划的经济社会背景 | 第55-64页 |
4.1.1 经济方面: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高速增长 | 第55-58页 |
4.1.2 社会方面:乡村劳动力的大量减少与三大都市圈的形成 | 第58-60页 |
4.1.3 国土方面:人口与产业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完善 | 第60页 |
4.1.4 城市方面:大规模市区开发,《新城市规划法》的颁布 | 第60-61页 |
4.1.5 农业方面:农业保护、农业结构调整与综合农政 | 第61-63页 |
4.1.6 小结:城市与工业大力发展,乡村问题初现端倪 | 第63-64页 |
4.2 乡村规划建设概况 | 第64-65页 |
4.2.1 乡村规划初建期 | 第64页 |
4.2.2 乡村土地政策的完善与首个独立农村政策的颁布 | 第64-65页 |
4.3 乡村规划建设的类型及其基本情况 | 第65-82页 |
4.3.1 山村振兴规划 | 第65-67页 |
4.3.2 农业振兴地域整备规划 | 第67-71页 |
4.3.3 新农村建设 | 第71-81页 |
4.3.4 过疏地域振兴整备规划 | 第81-82页 |
4.4 乡村整备事业制度 | 第82-86页 |
4.4.1 制度变迁 | 第82-83页 |
4.4.2 农业基础整备事业 | 第83-85页 |
4.4.3 农用道路整备事业 | 第85-86页 |
4.5 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5章 经济低速增长期的乡村规划制度与方法(1973 年-1991 年) | 第87-106页 |
5.1 乡村规划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 | 第87-95页 |
5.1.1 经济方面:工业经济结构优化与社会开发的开始 | 第87-89页 |
5.1.2 社会方面:人口郊区化与中小城镇的崛起 | 第89-90页 |
5.1.3 环境方面:工业污染与环境治理的体制建设 | 第90-91页 |
5.1.4 国土方面:人口、产业疏散与多级分散型国土建设 | 第91页 |
5.1.5 农业方面:粮食生产问题与农业发展的沉滞 | 第91-94页 |
5.1.6 小结:农业趋于消亡与城乡发展矛盾激化 | 第94-95页 |
5.2 乡村规划建设概况国民与乡村居民的需求 | 第95-97页 |
5.2.1 乡村规划形成期 | 第95-96页 |
5.2.2 农村政策的完善与乡村休闲旅游政策的颁布 | 第96-97页 |
5.2.3“造村运动”与“城乡广域交流”的乡村规划理念 | 第97页 |
5.3 乡村规划建设的主要类型 | 第97-100页 |
5.3.1 村落整治建设规划 | 第97-100页 |
5.4 农业农村整备事业 | 第100-105页 |
5.4.1 制度变迁 | 第100-102页 |
5.4.2 农村基础综合整备规划(自1976年开始) | 第102-103页 |
5.4.3 农业村落排水事业(自1983年开始) | 第103-104页 |
5.4.4 半山区地域农村活化综合整备事业(自1990年开始) | 第104-105页 |
5.5 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6章 经济增长停滞期的乡村规划制度与方法(1991 年至今) | 第106-126页 |
6.1 乡村规划的经济社会背景 | 第106-113页 |
6.1.1 经济方面:经济增长停滞与“生活大国”建设 | 第106-108页 |
6.1.2 社会方面:人口老龄化与再城市化的发展 | 第108-109页 |
6.1.3 环境方面:国家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 | 第109-110页 |
6.1.4 国土方面 :地域合作开发与美丽国土建设 | 第110-111页 |
6.1.5 农业方面:农业发展转型与粮食自给问题 | 第111-112页 |
6.1.6 小结: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始重新受到重视 | 第112-113页 |
6.2 乡村规划建设概况 | 第113-115页 |
6.2.1 乡村规划成熟期 | 第113-114页 |
6.2.2 乡村多样化政策的形成 | 第114-115页 |
6.2.3“环境保护与田园居住”乡村规划理念 | 第115页 |
6.3 乡村规划建设的主要类型 | 第115-119页 |
6.3.1 乡村景观规划 | 第115-119页 |
6.4 农业农村整备事业 | 第119-125页 |
6.4.1 制度变迁 | 第119-121页 |
6.4.2 农业农村整备事业 | 第121-125页 |
6.5 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7章 结论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26-130页 |
7.1 结论 | 第126-127页 |
7.2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27-129页 |
7.2.1 乡村政策要有时间和地域的差异性 | 第127页 |
7.2.2 产业发展是乡村政策的核心内容 | 第127-128页 |
7.2.3 乡村规划建设注重综合型和公众参与性 | 第128页 |
7.2.4 乡村规划应该综合协调地配置各种资源,并注重资源利用效率 | 第128页 |
7.2.5 要注意把握城乡关系,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| 第128-129页 |
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29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