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1.4.1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9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2页 |
1.5.1 地缘政治 | 第19-20页 |
1.5.2 高铁 | 第20页 |
1.5.3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 | 第20-22页 |
2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的背景、概况及地缘政治意义 | 第22-33页 |
2.1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的背景 | 第22-25页 |
2.1.1 平衡东西发展,维护国家安全 | 第22-23页 |
2.1.2 发挥陆上优势,拓展出口市场 | 第23-24页 |
2.1.3 改善海洋环境,缓和美国压力 | 第24-25页 |
2.2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的概况 | 第25-29页 |
2.2.1 海外布局 | 第25-26页 |
2.2.2 已获成果 | 第26-29页 |
2.3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的地缘政治意义 | 第29-33页 |
2.3.1 促进欧亚大陆经济整合 | 第30-31页 |
2.3.2 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| 第31-33页 |
3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| 第33-42页 |
3.1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面临的机遇 | 第33-35页 |
3.1.1 经济实力雄厚 | 第33-34页 |
3.1.2 国际市场广阔 | 第34页 |
3.1.3 设备优势明显 | 第34-35页 |
3.1.4 国家形象良好、政府高度重视 | 第35页 |
3.2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面临的挑战 | 第35-42页 |
3.2.1 国际负面舆论的考验 | 第35-36页 |
3.2.2 大国地缘战略的博弈 | 第36-37页 |
3.2.3 沿线地缘政治风险的存在 | 第37-40页 |
3.2.4 高铁建设领域国际话语权的不足 | 第40-41页 |
3.2.5 高铁建设人才的短缺 | 第41-42页 |
4 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面临挑战的应对之策 | 第42-47页 |
4.1 加强对外交流,传递共赢理念 | 第42-43页 |
4.2 强化国际合作,缓解外部压力 | 第43-44页 |
4.3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,降低高铁出海风险 | 第44页 |
4.4 借助发展中国家,提升高铁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 | 第44-45页 |
4.5 完善高铁人才培养机制,提供高铁出海人才支撑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