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一、选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三、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5页 |
| 四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五、两点说明 | 第17-18页 |
| 六、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| 第一章 "七君子"事件的背景 | 第19-28页 |
| 第一节 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节 "七君子"被捕前的报业实践 | 第20-25页 |
| 第三节 "新生事件"对"七君子"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二章 "七君子"事件的媒介呈现 | 第28-40页 |
| 第一节 夹缝中突围:信息的"道路相告" | 第28-32页 |
| 第二节 "爱国无罪":真相的"不胫而走" | 第32-36页 |
| 第三节 斗争的胜利: "七君子"出狱 | 第36-39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媒介对"七君子"事件的舆论动员 | 第40-53页 |
| 第一节 事实呈现—基于《申报》对"七君子"事件的报道 | 第40-45页 |
| 第二节 媒介对"七君子"事件的情感动员 | 第45-49页 |
| 第三节 媒介对民族—国家认同的情感动员 | 第49-5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四章 作为"公共平台"的媒介—不同主体参与下的"七君子"营救 | 第53-58页 |
| 第一节 宋庆龄等发起的救国入狱运动 | 第53-54页 |
|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"七君子"的营救 | 第54-55页 |
| 第三节 张学良对营救"七君子"的呼吁 | 第55-56页 |
| 第四节 民众发起的对"七君子"的营救 | 第56-5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| 第58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| 附录1 | 第63-65页 |
| 附录2 | 第65-68页 |
| 附录3 | 第68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