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2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一般概述 | 第16-21页 |
2.1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1 家庭养老模式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1.2 家庭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2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形成 | 第17-19页 |
2.2.1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力 | 第17-18页 |
2.2.2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的外在动力 | 第18-19页 |
2.3 家庭养老模式与社会养老模式的比较 | 第19-21页 |
3 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3.1 反哺式养老理论 | 第21页 |
3.2 代际交换理论 | 第21-22页 |
3.3 养老支持系统理论 | 第22-23页 |
4 农村养老现状及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—以石家庄市山尹村为例 | 第23-35页 |
4.1 典型村庄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4.1.1 典型村庄简介 | 第23页 |
4.1.2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| 第23-24页 |
4.2 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总结 | 第24-32页 |
4.2.1 养老现状的调查 | 第25-31页 |
4.2.2 养老现状的总结 | 第31-32页 |
4.3 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形成 | 第32-35页 |
4.3.1 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4.3.2 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形成 | 第33-35页 |
5 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认同评价分析 | 第35-43页 |
5.1 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35-38页 |
5.1.1 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5.1.2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36页 |
5.1.3 权重的确定 | 第36-38页 |
5.2 实证分析与检验 | 第38-43页 |
5.2.1 问卷信度、效度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2.2 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认同评价及结果分析 | 第39-43页 |
6 完善我国农村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7页 |
6.1 完善我国农村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5页 |
6.1.1 完善家庭支持政策 | 第43-44页 |
6.1.2 促进家庭养老规范化和法制化 | 第44页 |
6.1.3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| 第44-45页 |
6.1.4 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的思想观念 | 第45页 |
6.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| 第45-47页 |
6.2.1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45-46页 |
6.2.2 研究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2页 |
后记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