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力伺服刀架转位系统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与稳健优化设计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工程背景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结构可靠性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| 第13页 |
1.4 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5 稳健设计发展的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8页 |
第2章 可靠性基本理论和神经网络基础 | 第18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数学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2.1 Kronecker代数理论简介 | 第18-19页 |
2.2.2 二阶矩与四阶矩技术 | 第19-20页 |
2.2.3 Edgeworth级数 | 第20-21页 |
2.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3.1 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| 第21页 |
2.3.2 可靠度数值算法概述 | 第21-23页 |
2.4 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4.1 建立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的方法 | 第24页 |
2.4.2 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方法 | 第24-29页 |
2.5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 | 第29-37页 |
2.5.1 神经网络模型分类 | 第29-30页 |
2.5.2 人工神经元结构模型 | 第30-32页 |
2.5.3 BP网络结构 | 第32-33页 |
2.5.4 BP网络算法及数学推导 | 第33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40页 |
第3章 刀架转位系统运动学分析 | 第40-54页 |
3.1 引言 | 第40-42页 |
3.2 双伺服动力刀架转位部分分析 | 第42-48页 |
3.2.1 刀架转位部分模型 | 第42-43页 |
3.2.2 转位部分动力学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3 影响转位角度的因素与分析 | 第48-52页 |
3.3.1 影响因素 | 第48-51页 |
3.3.2 转位角度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4 编写命令语言 | 第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4章 转位系统可靠性灵敏度设计 | 第54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4.2 软件过程集成及试验设计 | 第55-58页 |
4.2.1 过程集成软件介绍 | 第55-56页 |
4.2.2 确定基本随机参数 | 第56页 |
4.2.3 过程集成 | 第56-57页 |
4.2.4 自动化求解 | 第57-58页 |
4.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转位角度方程拟合 | 第58-61页 |
4.3.1 确定神经网络训练样本 | 第58页 |
4.3.2 建立并检验神经网络 | 第58-61页 |
4.4 转位系统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| 第61-70页 |
4.4.1 转位系统转位角度可靠性 | 第62页 |
4.4.2 可靠性设计的摄动法 | 第62-64页 |
4.4.3 可靠性灵敏度的计算方法 | 第64-65页 |
4.4.4 可靠性灵敏度无量纲化 | 第65页 |
4.4.5 转位角度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| 第65-7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5章 转位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与稳健设计 | 第72-82页 |
5.1 引言 | 第72页 |
5.2 转位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 | 第72-76页 |
5.2.1 设计变量 | 第73页 |
5.2.2 目标函数 | 第73页 |
5.2.3 约束条件 | 第73-74页 |
5.2.4 优化模型 | 第74页 |
5.2.5 优化求解 | 第74-76页 |
5.3 转位系统可靠性稳健设计 | 第76-80页 |
5.3.1 稳健设计方法的概念 | 第76页 |
5.3.2 基于灵敏度的附加约束实现策略 | 第76-77页 |
5.3.3 基于灵敏度的附加目标函数实现策略 | 第77-78页 |
5.3.4 可靠性稳健设计 | 第78页 |
5.3.5 转位系统转位角度可靠性稳健设计 | 第78-8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6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